习近平用典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又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时,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因此,习近平用典,是围绕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目标来展开的。这也体现在《习近平用典》一书的篇章安排结构上,在十三个篇章中,其中的《敬民》、《为政》、《立德》、《修身》、《任贤》、《天下》、《廉政》、《法治》这八个篇章都是围绕着爱国、诚信、友善、法治、富强、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展开的。
比如,习近平同志在阐述“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时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遭遇各种苦难而“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进一步指出爱国这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就是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
再比如,法治是习近平的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习近平用典》也反映了这一重要治国理政思想。从《习近平用典》可以看出,习近平先后引用了韩非子的“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以及王安石、张居正、包拯、诸葛亮、王勃等人关于法治的思想。此外,他还先后引用了文子的“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司马迁的“法之不行,自干贵戚”、东汉王符的“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等思想。
所以,习近平用典,虽然是习近平的文风、个人兴趣爱好和讲演的风格使然,但更主要的目的和意义还不止于此。如何恢复中国文化思想的主体性,如何创造性转化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如何立足于传统培育核心价值观,才是习近平用典的真正意义。
《习近平用典》一书对帮助读者们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很有裨益,但这本书的编者们也有必要继续努力,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内容更新等客观原因。《习近平用典》一书收集的材料截止2014年9月出版之前,但习近平用典的素材还在不断增加,编书的速度赶不上习近平用典的速度。短短的几个月,习近平又在许多讲话中用典。例如,2014年10月习近平引用了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014年11月引用了老子的“上善若水”……显然,过不了多久,《习近平用典》可以出续篇了。
其二,内容准确度有待提高。比如,《习近平用典》引用的孔子为9处、老子为6处、孟子为4处,但实际上习近平引用的孔子的次数至少有30多处,仅在北大讲话一次引用孔子的思想就有8处之多;引用老子的思想不下11处,引用孟子的思想也有11处。2012年至2014年底,习近平用典总数至少应当有300多处,书中只选用了130多处,选入的资料不能显示习近平用典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