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并不意味着增长潜力在下滑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下滑了?我的解释是,增速下滑不是增长潜力在下滑,这就好比一辆跑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并不是它的马达不行了,而是出现顶风或者路面情况不好等情况,这是周期性因素,是短期因素。就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短期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房地产。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真是太火了,提前把房子卖了。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是35平方米,89.9%的家庭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很多家庭不需要买房子了。结果去年房地产的投资增长速度降到10.5%,而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是15%,很显然房地产拖了后腿。而去年之前的一般情况是,房地产增长速度超过平均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房子卖多了,这几年需要消化。跟房地产逆相关的是理财股票,现在人们投资理财增值保值的兴奋点已经不是买房子了,而是理财、股市。
第二个因素是国际形势。现在全球经济除了美国、英国之外,整体上都在下滑,而且还出现了一个多年来没有发生的情况,即过去两年全球出口增长速度少有地低于整个GDP的增长速度。这种情况对中国经济发展,是很不利的。
第三个因素是缺少正向激励。现在不少地方政府不知道该怎么发力,因此也不愿意发力,担心发错力出现腐败和违规。据了解,国家希望尽快启动政府工作报告中规划的大型投资项目,但是地方政府承担不下来,不知道怎么配套。过去,地方政府是搞配套的,比如可以今天跟水利部门配套搞水利,明天跟铁道公司配套修高铁,钱可以东挪西挪,现在情况和要求不一样了,所以问题也就来了。
■基础设施建设、产能更新、消费,是中国经济三个新增长点
现在,中国经济是周期性的减速。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一点,看一看未来五六年或者10年到底哪些是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这个情况看清以后,再来思考政府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我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有三个新增长点。
第一个增长点是基础设施建设。我认为,中国居民目前缺的是公共设施。举一个例子,北京居民家庭平均电视机尺寸比英国伦敦的要大,家用电器的水平比伦敦的要好,住房面积也不比伦敦的差,家里的整洁程度比美国、英国都要好,装修也很漂亮,但是相对而言,出门环境与英美国家存在差距,也就是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例如,中国每百人移动电话88部,美国是93部,但是每百人宽带的拥有量,中国是13个人,美国、日本、欧洲是33个人,这是数量级的差距。这里面,宽带是公共产品,手机是私人产品。再根据IMF的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基础设施拥有量仅仅是西欧的38%,北美地区的23%,日本、韩国的18%。根据这个数字来测算,假如中国花20年时间把人均基础设施量赶上西欧,那么未来5年,这项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年可以拉动GDP增长1.5%;如果想赶上美国水平,每年拉动GDP增长可以达到3.1%;如果想赶上日本、韩国,每年拉动GDP增长则可以达到3.9%。
第二个增长点是产能更新。我国大都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周边重化工业带来的。例如,北京周边存在3亿多吨的钢铁产能,解决策略只能是给政策搞置换,把破钢铁厂炸掉,引导投资去建世界上最先进的沿海钢铁厂。在德国鲁尔工业区,那里在莱茵河之畔炼钢,水是零排放,自我循环,降尘量是城里正常降尘量的一半,各种空气指标比城里搞得还好。中国经济并不差钱,如果1年转移1亿吨的生产能力,按曹妃甸的投资规模至少要80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这还只是转移1亿吨产能,而现在我国有10亿吨的产能需要转移,我们至少可以用5年把一半产能转移出来。
第三个增长点是消费。现在,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往上走了,再过四五年应该能够达到50%左右,那时候消费就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要推动形成中国经济的这三个增长点,政府需要做以下三件事:
第一,改革投融资体制。这是当务之急。当前,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增长点,但问题是还没有找到一条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融资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世界银行的基本办法,成立一系列长期投资建设基金。这个基金首先由政府拿一笔钱做担保,向市场发放长期债务,这样债务利率就能下来。然后到各个地方评估,哪个项目好就给哪个项目投,而不能让地方政府自己说了算。而且,这种长期债务要公开,要让资本市场投资者不断监督这些投资基金的运行。
第二,正向激励。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反腐很重要,但是除了对地方党政干部讲八项规定之外,还要有正向激励,应该谁干得好就奖励谁。对于党政部门来说,不能认为提拔干部就是激励。组织行为学告诉我们这个是不够的,因为概率太小,所以激励太小。
第三,环保升级。要给环保部更多的职责抓违规产业,同时也要给环保部一点自己的基金,用来给环保部认为可行的项目补贴。因为如果环保部的职责只是抓违规,那么环保部就变成了高级城管,环保可能永远无法搞好。但是,如果把环保跟发展紧密地放在一起,那么就厉害了。换言之,环保部不仅要有“牙齿”,还要有“钱包”。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