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专题研究 > 正文

基于全球创新链的中国产业发展新动力(2)

构建国际产业链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基础

独特的发展模式使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虽然工业产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外汇储备过高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但它同时也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当下,中国正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和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则,现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加快构建国际产业链。“一带一路”横跨亚欧,促进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使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化,可以加速形成新的国际产业链。中国在基础设施、采矿与制造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供亚洲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和制造业不够发达的国家借鉴。在“一带一路”区域内,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进行要素和资源整合,提升与各国竞争的比较优势,形成包括贸易、国际物流、产业加工、商贸服务的国际贸易产业链,从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也因此,构建国际产业链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主要基础。

正在加速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一带一路”有效对接具有重大意义,其一,可以解决构建国际产业链的巨大资金需求,达到吸引外资、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开发资源的目的,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制造产业链分工中走向高端,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其二,长期以来较为落后的西部内陆地区将随之逐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也将有助于构建东中西部的产业链,缩小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其三,可促进中国的产业转移、资本输出,让外汇储备转变成外汇资本,不断提高其投资效益。进一步来看,亚投行的运营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相关国家的经济繁荣通过国际产业链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亦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共享成果。

与此同时,通过共建国际产业链和形成产业利益共同体,向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产业规划建议和金融支持,也可提升中国在相关国家及地区的产业主导权和贸易主导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地位的途径

一是构建单向国际产业链。即在全球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上形成从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到生产与制造再到营销与服务的单向的国际产业链。制造业目前依然是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但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应紧跟世界潮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走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融合发展道路,不断向国际产业链的高端攀升。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迈入服务经济时代。跨国公司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角,也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主要推动者。而商务中心区(CBD)由于市场环境相对成熟、商务环境与国际接轨、高端人才富集、创新氛围浓厚等优势,已成为国内外跨国公司总部的重要聚集地。CBD作为现代服务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较高的经济集约性和创新引领性,代表了更高效、更集约、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成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新引擎。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过程中应以大城市的CBD为重要空间载体,加速构建单向国际产业链,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入驻国内大城市,积极“引进来”,借力跨国公司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高端环节,促进国内企业融入全球产业创新价值链。

二是构建双向国际产业链。即在单向国际产业链的基础上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形成依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与生产的国际产业链。在“互联网+工业”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价值创造和分配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借助互联网平台,企业、客户及利益相关方纷纷参与到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价值创造、传递及实现的各个环节。“互联网+工业”不仅仅是“信息共享”,还将实现更为广泛的“物理共享”。社会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更加个性化在客观上要求无论是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还是营销与服务都必须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消费者的体验式参与将彻底颠覆传统的生产垂直分工体系。在未来的工业体系中,制造业企业将不再自上而下地控制生产,不再单独从事设计与研发、生产与制造和营销与服务的任何单一环节,而是通过网络将从顾客需求开始,到接受订单、寻求生产合作、采购原材料、共同进行产品设计、制定生产计划以及付诸生产的整个环节都联接在一起,彼此沟通,使企业在面对客户的需求变化时,能迅速、轻松地做出响应,以确保生产具有竞争力。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过程中应顺应国际“互联网+工业”发展趋势,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和具体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构建双向国际产业链,通过大力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与高端制造、金融、商务商贸、物流、研发、销售服务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双向推动国内企业逐步步入国际产业链分工的高端环节,乃至创新和引领国际产业链。

三是构建复合型国际产业链。在全球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中融合与自身产业链相关的外围环节,通过深挖自身产业链价值形成复合型的国际产业链。产业链的融合是基于产业之间的技术、市场共性以及强关联性而形成的不同产业要素的融合,它的发展可以衍生出新业态。一般地,能够以自身蕴含的有形价值带动其外围关联链条发展并显现其优势的价值链为显性产业链;能够以自身蕴含的无形价值带动其关联链条发展并显现其优势的价值链为隐性产业链。而那种既能以自身蕴含的有形价值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值和空间、又能以自身蕴含的无形价值带动其他产业链关联发展的,就是复合型产业链。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过程中应主要围绕“文化、金融、商务、科技”四大具有禀赋优势的要素来促进产业链融合和构建复合型产业链,如促进具有商务服务产业链与文化产业链属性的广告业、咨询业、会展业、文化商务服务业的融合,可以形成“文化+”复合型产业链;促进具有商务服务产业链与金融产业链属性的投资与资金管理业务,文化、科技等与金融融合,则可衍生出文化金融、科技金融,形成“金融+”复合型产业链。

总之,中国与“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及地区在资源、能源、人力、技术、资本、信息、文化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及比较优势,而中国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发生转换,传统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因此必须培育以人才、资本、技术、服务和品牌为核心,并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的国际竞争新优势,顺应全球产业优化升级的大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与合作,促进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产业融合,引领“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及地区参与共建国际产业链并有效分享国际产业链分工带来的利益,由此才能稳步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作者分别为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新动力   中国   产业发展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