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专题研究 > 正文

智慧城市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2)

两个结合:城镇化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相结合

首先,城镇化与智能化相结合。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演变的历史过程,涉及人口迁移、产业转型、空间变革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将城镇化与智能化相结合,既要为进城农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空间和条件,还要利用城镇化带来的扩大内需的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型。

其次,城镇化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实现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它要求管理上的创新,也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伴随着城镇化的同步进行。人口的集聚,既需要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化及就业的关系,还要鼓励城市居民创新创业。譬如,不少城市都在中心城区建设创新创业综合体,并着力吸引人才集聚,以期实现高科技技术的产业化,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最后,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相结合。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兴城首先要兴业”。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互补互足的关系。但我国过去几十年来实施的高碳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自愈压力,因此,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下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愿景是高度一致的。智慧城市建设要通过目标一致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实现三者可持续繁荣的全面愿景。近年来,某些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雾霾、污染等环境问题,其实就反映了一些地区过度和单纯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动力、忽视全面持续繁荣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结果直接导致了当下的治污难题。因此,在未来国家层面的规划中,要统筹经济、社会和环境规划,实现三者的联动发展。

三个空间:物理空间、赛博空间与社会心智空间的序进发展、有机融合

区别于以往对智慧城市狭隘的理解,城市管理者和百姓应当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观,即将智慧城市看作由三个空间耦合关联而成的复杂系统。这一观点最早是由中国工程院智慧城市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王众托院士提出的。具体而言,第一空间为“物理空间”,即由城市所处的空间载体组成;第二空间为“赛博空间”,即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的“虚拟”空间;第三空间则为“社会心智空间”,即在物理和赛博空间支撑下的社会认知和决策空间。

我国经历了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物理空间建设初见成效;当下,我国正在迈入信息文明时代,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建设重点则是赛博空间;未来,我国还会迈向精神文明时代,届时亟待建设和提升的是百姓的心智空间。因此,三个空间建设应当序进发展与演化。同时,赛博空间是连接物理空间和社会心智空间的纽带,而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通过赛博空间建设实现三个空间的有机融合。

当前,大多数城市的智能化建设主要停留在物理空间和赛博空间建设阶段,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构建实现城市有形元素的互联互通,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在社会心智空间建设方面,关注的城市仍然较少。

四化融合: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

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实现四化融合,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城市治理结构、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变。首先,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智慧城市建设可利用“互联网+”的模式驱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譬如,在智慧城市建设初级阶段,浙江省就重视从四化融合的角度驱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机器换人” “电商换市” “信息化应用”等新模式,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融合。其次,要以信息化提升城镇化,推进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通过互联互通的数据资源,实现城市的科学治理。最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应鼓励大企业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发展从作坊式向集约式转变,进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综合以上四个要点,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总结出“1-2-3-4”的四个基本原则,即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个空间、四个融合。它是我国这些年来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也将是指导我国今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作者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城市发展   基本原则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