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凝聚力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路径
当代中国要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传承发展、努力创造、大力培育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和强大凝聚力的国家文化。因此,增强当代中国的文化凝聚力,不断提高国家软实力,必须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统领的民族的、国家的、科学的、时代的、大众的、世界的国家文化建设。
建设反映人民大众需求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而民族又是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没有民族也就没有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任何国家都不应轻视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都需要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理想、价值和道德资源,为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目标、动力和凝聚力。民族的复兴,首先体现在文化的复兴上;国家的崛起,必须依靠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国家认同的必要条件,没有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就没有国家文化的认同,国家文化也就没有了凝聚力。中华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历史且从未间断的独特文化传统,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是形成国家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基本依靠力量。因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应成为当前和未来文化建设的主题。
建设反映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国家核心价值的国家文化。我国有13亿多人口,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文化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反映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国家主流文化,就会被多元文化所冲击失去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基础,国家就会丧失凝聚力。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文化应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在诸多文化中起到主导地位,并具有整合和引领作用的文化。主流文化是以该国国家民族的荣辱观、价值观为基础,以国家民族的生存和进步为目的,以国家民族的利益道德为标准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群众智慧的凝聚和积淀,是实现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主流文化的核心是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民族要弘扬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这也正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反映着国家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建设反映人民大众实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由富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文化来指导。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我们就已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作为五四新文化旗帜的科学,并不是单指提倡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而是提倡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要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只有富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加强富有凝聚力的国家文化建设,首先要增强文化内容的科学性。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吸收引进外来文化时坚持以科学为准绳,努力吸收、借鉴先进的、科学的文化为我所用,抛弃那些不科学、伪科学的文化内容。只有这样,形成的国家文化才能经受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才能产生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其次,要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把国家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依法治国问题,为我国文化建设明确了新的重点任务、也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强有力的保证。一方面,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一步完善文化建设内容。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才能从根本保证人民群众公平享受文化的权利,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要用法治手段推动文化发展。《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各种促进国家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以法律保证国家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的凝聚力,为不断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反映人民大众当代需求、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要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国家文化。中国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但我们不能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上一劳永逸,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吸收、改造、扬弃和创新,才能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要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国家文化,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又要兼收并蓄,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又要推陈出新,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崭新的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抓住历史机遇,坚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文化的复兴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努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影响力与感召力的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建设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体现引导启迪性的大众文化。文化建设要面向大众,不断增强国家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文化力量在于吸引、精神感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超越性,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对国民和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富有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才能被全体国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国家文化才能真正构成国家的软实力。为此,要创造面向大众的、富有吸引力、亲和力的国家文化。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的那样,“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建设既被国人所喜爱、又被世人所欣赏的能够走向世界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为一种软实力、一种精神的力量,文化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在国际竞争中,软实力中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吸引力,使得他国自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家、国民产生影响。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众所周知的美国的薯片、芯片和大片的“三片文化”分别涉及生活、科技、娱乐等方面,大片控制了我们的视觉娱乐,薯片控制了我们的胃,芯片则控制了我们的创造性和文化安全性。1992年,美国总统老布什在《美国复兴日程》中说:“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
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方面崛起的同时,在文化方面却没有跟上。一手强一手弱的局面,使中国文化正倍受西方文化冲击,甚至带来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中华民族要延续自己的文化传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文化的建设必须要面向世界,研究和制定“走出去”的国家文化战略,积极向海外、向西方强力介绍中国文化,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占据较高地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才会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
(作者分别为河北联合大学出版管理中心主任、教授,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和河北省社科基金“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3AKS003、HB13DD004)
【注释】
①刘学谦,何新生等:《国家凝聚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3年。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