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的原因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短时期巨大变革,如今依然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浮躁、价值多元,文化领域部分人对国外文化的盲目崇拜现象日趋明显。盲目崇拜外国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因素的驱使。首先,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促使人们有更多文化需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由于西方国家在全球市场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当我国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之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商业生产生活方式中来,西方文化也就会附带进入我国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文化的理解和需求在不断提高。人们需要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更多元的文化体验,尤其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这种需求表现得更加突出。当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触外来文化、异质文化时,就为盲目文化崇拜创造了条件。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常常会带来文化领域的功利主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领域物质功利主义倾向日趋严重。在利益驱使下,很多地方把自己的文化变成了为游客进行的表演,使文化只具有商业价值和考古价值。商业标签下的文化,满足了大部分人一时的文化体验需求,但忽视了文化本身存在的意义。当人们体验过文化形式,进一步探寻文化真谛时,会发现文化价值的空虚。久而久之,一些人必然会把注意力越来越转向外来文化。
二是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环境的巨大变革影响着文化变迁。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烙印,是被社会成员认同的“存在的方式”、“行为的模式”和“心灵的框架”④,是任何一个民族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对文化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成员的生存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变迁,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文化变迁有巨大影响。比如曾经受国内社会变革影响,传统节日所依赖的庙宇、祠堂因为“封建痕迹”一度受到破坏,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受到打压。近些年,随着现代化发展,一些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缺少应有的气氛和乐趣,很多节日习俗和表达形式逐渐消失。虽然国家为了文化传承的合法性在立法等方面一直在努力,但个别传统节日已慢慢失去了价值,而一些西方节日在商家的装点下却很受欢迎。当前,某些西方大国极力推行的文化扩张策略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利用各种形式侵蚀着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尤其对青少年价值观、民族精神的形成造成很大影响,很容易使青少年在文化选择中迷失自我,甚至陷进对外来文化过度崇拜的误区。其次,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化传承。学校教育侧重于文化知识,家庭教育和家族文化更多地侧重于对文化行为的影响。父母一辈人很多都走过了动荡年代,经历了社会剧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理解是复杂的,其家庭教育中传授的传统文化难免有失偏颇,这种影响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来消化抚平。比如当前很少有家庭在节日里保留传统过节习俗,更多地用聚会吃饭代替。更鲜有家庭从小给孩子讲授中国传统“五伦”、“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传统文化故事,我国古代传统的家族荣誉感日趋淡化。而家庭观念较差、传统家庭教育意识淡薄、重知识轻人格等问题,可能导致孩子轻视伦理秩序、忽视文化习俗,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对形成价值观、建立文化信仰有很大影响。
三是教育因素的促成。首先,英语教育的强势激发了越来越多人学习外来文化的兴趣,而汉语教育的弱势降低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英语作为全球最通用语种,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各级教育的重点,对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近年来英语逐渐成为各种考试或招聘录用的“门槛”。更重要的是,随着英语学习需求的增多,其学习和培训的形式丰富多样,使人们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增加了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兴趣。反观汉语教育,其空间在英语教育巨大的学习压力下被不断压缩,很多中国古文、古诗词成为学生应试的背诵范文,真正理解其中韵味的却寥寥无几,甚至大学教育中明显缺乏应有的汉语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使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会使人们逐渐失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必然对其他文化产生新鲜感。其次,教育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存在矛盾。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惯,但统一的教育内容不可能把不同的文化全部包含进去,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很多问题。文化是“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身份识别最初也是最主要的来源”⑤。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教育不到位,既浪费了很多丰富的文化资源,丢失了许多非常吸引人的文化内容,也使一些人降低了自身文化归属感,容易被其他文化所吸引,进而对外来文化产生盲目崇拜。
消除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的主要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重塑中华文化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不断提升每个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消除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第一,从“根”做起。先要普及“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根脉,从根源上消除引起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人们重视信息“量”而忽视信息“质”,尤其对于那些需要慢慢揣摩品味的文化信息,不理解清楚就下定论,必然会产生消极作用。比如人们经常看到关于儒家、道家、法家等相关文章,但真正清楚这些思想来源、了解思想精髓的人却寥寥无几。很多人直接把儒家思想对应到仁、义、礼、智、信、怒、忠、孝等,更有人曲解为统治阶级的专制工具,却不知道儒家思想其实是古代专制皇权的主要制衡力量;把道家思想等同于无为而治,却不知道无为而治其实是要求人们尊重自然之道,并非什么都不做;把法家思想理解成法制,却不明白法家思想其实是一种治国之道。这种错误的思维习惯,直接阻碍了人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从而造成了很多误解,这就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曲解社会问题、诋毁国家政策、误导人们价值观创造了条件,更为人们盲目推崇外国文化埋下了祸根。同时,要针对青少年编写专门弘扬中华文化的教材和读本,务必让他们从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力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基本概念进行阐释,让更多中国人真正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避免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的关键。
第二,“形意”结合。把文化形式的树叶与文化精神的枝干相结合,培育本国文化的参天大树,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吸引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如何在形式上更好地表现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用更生动、更鲜活、更吸引人的方式展现出来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重现有内涵、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比如有效合理地普及传统服饰、传统建筑艺术、传统礼仪等文化符号,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竞技娱乐成分,在规范旅游市场基础上大力推广文化旅游等。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媒体宣传以及相关制度激励等方式长期营造氛围,努力形成文化习惯。只有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继承好、包装好,才能使更多的人理解传统文化精神,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真正做到“形意”结合,从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第三,以小聚大。明确家庭文化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小家聚国家,不断增强文化归属感。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家庭文化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都不会改变,其文化启蒙、情感寄托、社会人脉等作用非常重要,是人们获取本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更需要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家庭、家族的积极参与和践行,每个家族文化都是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明确政府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更要提高家庭“以身作则”的觉悟。我国提倡的家风家训就是一种很好的家族文化传承方式,家风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在严格的家训家规中。正是我国古代无数引以为豪的家风,塑造了中华民族彬彬有礼、含蓄包容的气质。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小家庭时代”,更应当依靠正家风来树民风,只有通过家风对家庭成员的道德引导和约束,逐步规范整个社会风气;通过家风增进家庭成员的家庭文化认同感、自豪感,逐步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归属感,才能从内心不去羡慕、崇尚外来文化。
第四,注重“节奏”。文化形成和传承都需要稳定的节奏,必须按照一定规律去重复文化表现形式、回味文化内容、积攒文化底蕴,才能使文化获得长远发展。一旦文化节奏被打乱,人们必然陷入文化迷茫,很容易丢失自身传统文化烙印,对外来文化产生过度好奇、甚至崇拜。如今我国政局稳定、社会和谐,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虽然一些传统文化仪式所需要的公共设施已经无法恢复,但应当尽快修复并探寻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被打乱的文化节奏,比如制定有规律的、长效的相关文化制度;在形式上侧重推广有节日“符号”意义的习俗,避免铺张浪费,务求长久传承;赋予地方政府、少数民族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节假日的权利,有利于探寻符合当地人实际需要的文化节奏等。只有通过稳定社会节奏,使社会成员在漫长的生活中把文化融入制度、变成习惯,才能真正体会自身文化的价值,真正以自身文化为骄傲,从而进一步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总之,缺乏文化自信、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是一种值得引起高度警惕的现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异质文化,轻视甚至摈弃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文化倒退。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经说:“我们要牢牢记住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历史,记住我们是拥有大量文化遗产的国家,记住我们的主体性—我们在引进外国文化问题上的自主性、主动性!在对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上,我们固然不能表现出民族自大狂,但也绝不能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者!”⑥消除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心理,营造正确的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到能否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KDC052)
【注释】
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③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5日。
④[美]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⑤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⑥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