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共同参与村寨文化建设
有关部门可以采取优待政策,鼓励热爱羌族文化的企业、志愿者、学术研究机构等加入到羌族文化传承的行列中,共同参与村寨文化建设,地方政府可建立相应的机构接纳这些有志之士。据调研,不同分布的村寨有着不同的特色,却都缺少可供教育和展演羌族文化的空间。目前汉羌地区仅有一个乡级博物馆—龙溪乡羌族文化博物馆,从民俗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全方位地解读了羌族传统文化,为龙溪乡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仅仅一个博物馆是远远不够的,不同的村寨有羌族传统文化的共性但是也有个性的区别。如半山村落萝卜寨,作为形态及建筑技艺独特且最具代表性的黄泥羌寨,它的发展历史、建筑技艺、文化传统等却鲜为人知;街巷空间形态丰富而独特的桃坪羌寨也仅有一个村民私人陈列室。因此,企业或个人可投资建立博物馆、提供宣传平台等,热爱村寨文化的人士可参与到博物馆的讲解、征集与整理文献与资料、制作与发放宣传资料等工作,以此联合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村寨文化传承。
结语
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汉羌山地村寨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仍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与方向,任重而道远。从可持续性发展视角出发,保护村寨文化依存的“土壤”,让村民在原生态的村寨环境里生产生活,重视和培养文化传承群体,依托全体村民及外界群体共同参与,有效促进传统羌寨的“有机生长”过程和“生长”态势,让羌寨这个“有机体”一直“生长”下去,才能更好地实现汉羌山地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汉羌山地村寨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EH123)
【注释】
①“时节性空寨化”:在今天城镇化时代,偏远村寨的农忙时节,居民会回村寨居住并种、收作物;而在农闲时节,居民外出务工或居住在城镇里,村寨空置,这种依据时节的现象称之为“时节性空寨化”。
②范雨涛,吴永强:“新城镇化背景下羌族原生态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经济》,2014年第3期,第47页。
③张世均:“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24页。
④范松:“试论贵州民族村寨的文化性格”,《贵州民族研究》,2011第4期,第93页。
⑤黄跃昊,饶小军:“传统古村落保护方法刍议—以江西婺源汪口古村落为例”,《新建筑》,2010年第5期,第31页。
⑥寇怀云,周俭:“文化空间视角的民族村寨保护规划思考”,《上海城市规划》,2014第3期,第45页。
⑦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兰州:敦煌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89~90页。
⑧李鹏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包装工程》,2014年第35卷第8期,第19页。
⑨韩云洁:“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50页。
⑩杨泉福:“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28页。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