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基础,而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价值观不断碰撞交融。这种交融表现在:一是礼治与法治的交融,二是科举与选举的交融,三是五权分立,四是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交融,五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交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交融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研究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和交融趋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文明基础。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注重群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以社会群体为基础,社会群体是产生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只有先满足社会群体的道德要求,才能谈得上个人的价值。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忠恕”之道。自从西汉之后,孔子的思想被作为正统的思想。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下,孟子对孔子德治的思想进行了传承,延展成仁政,作为其核心思想,用来缓解阶级之间的矛盾,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孟子将伦理与政治有机融合,着重强调政治的好坏要与道德紧密联系是根本,从而到达“内圣外王”的境界。这种价值追求不是依靠法律和制度来考量,而是凭借群体伦理社会关系来评判。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儒家思想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使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到整个民族,具有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
儒家学说深入我国上千年历史,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儒家的价值标准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强大文化力量。“忠、孝、和、合、仁、义、礼、智、信”都成为我国的主流思想,自我价值的实现都以上述道德观念为指南,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寻找自己的栖息之所。由此带来的是,中国人不太强调个人的价值,而着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看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和印象。
以个体为本位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基于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非常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个人主义认为个体大于社会,个体重于社会,社会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其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此国家要千方百计保证个体的自由、平等等民主权利神圣不受侵犯。西方文化把自由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革命者发出“无自由,毋宁死”的宣言就是基于对自由的深刻追求。自由、平等既是个人主义的人生信条,也是西方社会一贯遵循的普世价值。所以,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来源和基础,体现在西方文化体系的方方面面。
早在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指出希腊人的文化价值取向。他们认为“生命只有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价值”,这种价值观经过代代传承,在城邦时期融合为希腊精神。总括希腊精神的元素来说,我们发现其基本特色“精神”上的自由被“自然”的刺激所限制,而且还有这本质上面的关联,有种不是本地的东西激起了希腊思想的自由。希腊表示了精神生命青春的新鲜和欢欣的状况,其中,进展中的“精神”即为意志与知识,其方式就是宗教、家庭、法律与国家,都是个性化的,况且要有个性的个性也都由这些的目的决定。恰恰相反,壮年人却悉心从事于一个客观目的,始终坚持不懈,就算丧失自己的个性也坚决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