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新态势(2)

核心提示: 各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向资源要素、产业技术、地区文化和地缘格局的深度层面进行战略空间拓展,克服过去那种“短、平、快”思维,代之以体现长远眼界、长效目标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思维。

产业技术空间:地区的发展不再是在同一产业技术层面上攀比拥挤,而是在多维的技术空间上展现其千姿百态

各地区资源要素开发未能形成经济发展更大的战略空间,特别是有效的盈利性空间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产业技术空间的拓展相对迟缓。中国产业发展走的是“开阔地推进”的“平推式”工业化路径,即迅速进入和拓展具有大规模市场空间的产业,在扁平的技术层面上进行“低成本替代”的模仿性创新,通过生产大量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产品,占据市场份额。以规模“大”论英雄,往往可在短期内就获得显著的商业成就。但这样的技术路径导致了中国企业的产业和产品的技术空间狭窄,差异性小,替代性非常强,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接近低利润甚至零利润边界。当前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实际上就是产业技术空间狭窄的表现。

因此,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深耕,走“立体式”工业化道路,实现全方位多层次产业技术升级,才能拓展产业和产品的更大战略空间。而且,技术进步的取向不应仅仅是“财富积累”,更应是“绿色清洁”“品位精致”和“可持续性”。以这样的产业技术为基础,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才能更为开阔。这样,各地区的发展不再是在同一产业技术层面上攀比拥挤,而是在多维的技术空间上展现其千姿百态。

地区文化空间:形成自己的地区产业文化特色,克服产业文化的单薄性,才能拓展地区经济发展的更大战略空间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和现状看,各国或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受其地区文化的深刻影响。例如,即使像美国这样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家,“硅谷”的创新模式也是难以在其他地区复制。产业在某地区能否生根,能否具有持续的竞争力,其地区文化空间格局具有长期性的深刻影响。

在当代世界,工业化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使得各地区的产业文化往往是由“全球化文化”“本地文化”和“移民文化”混合而成。工业化进程越是往前推进,本地文化的影响就会越显著。所以,我们观察到,世界各国工业化早期和中期通常相似性较大(有的经济学家将其描述为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标准型式”),而到了工业化后期,各国都会走上与众不同的道路。这是因为,由于各国各地具有各方面的独特性,工业文明出现了不同的地区类型,包括采掘文明、贸易文明、地产文明、制造文明、金融文明等。而且,即使同属制造文明,各国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产业文化特点。例如,中国许多地区的产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文明特点,而制造业具有注重模仿、产品从众、价廉物美等特点。因此,规模宏大、高性价比、薄利多销等往往成为中国产品的竞争优势。但这样的状况也有其弱点,即往往导致其产业文化空间比较狭窄,产品缺乏文化特质,附加价值偏低。当然,中国消费者文化鉴赏能力较弱,更注重产品的物质实惠,也是限制中国产业和产品文化空间的原因之一。

以上所述仅就一般情况而言,实际上,中国各地区的产业文化差异相当大。例如,采掘文明地区与制造文明地区,各具产业文化特质,其未来的地区经济发展走向也可各自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当然不同地区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即从长远看,地区产业文化空间对产业技术空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各地只有形成自己的地区产业文化特色,克服产业文化的单薄性,才能拓展地区经济发展更大的战略空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格局   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