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新态势(3)

核心提示: 各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向资源要素、产业技术、地区文化和地缘格局的深度层面进行战略空间拓展,克服过去那种“短、平、快”思维,代之以体现长远眼界、长效目标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思维。

地缘战略空间:各地区都将可能在中国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新的“点、线、带、区、网”格局上获得更大的战略空间

各地区的发展,包括地区资源要素空间、产业技术空间和地区文化空间的演化变迁,都是在长期的地缘关系和政治经济关系的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受到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变迁过程的影响。中国曾经长期居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但近代以来,西方“海权国家”率先进入工业化,大西洋濒海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其他国家则成为“外围”或“边缘”地区。在这样的海权时代,中国的地区经济逐渐形成了“东、中、西”的梯度发展格局。

当前,世界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之交通工程技术(例如高速铁路、公路、航空等)和电子通信技术(例如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等)的长足发展,这一变化来得更加迅速。最近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正是适应和引领这一国际大势的积极作为。中国东临太平洋、西面欧亚大陆中心、南连印度洋、北接俄蒙广阔腹地,可享大陆经济和海洋经济之双向优势。一些地缘政治学家指出:“具有重大地缘政治重要性的是这一事实,即中国既是海洋导向又是大陆导向。”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将促使形成世界第三大地缘战略辖区:“混合型大陆兼海洋的东亚辖区”。因此,中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发展的战略空间都将发生极大变化。过去的交通闭塞地区,可能成为“交通要道”;过去的边远地区,可能成为“国际门户”;过去的内陆地区,可能成为“开放前沿”;过去的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大陆后方”。总之,各地区都将可能在中国及周边经济国家发展新的“点、线、带、区、网”地缘格局上获得更大的战略空间。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形成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思维。

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以“新常态”所表征的工业化深化的新阶段,社会价值取向从亢奋的物质主义向权衡的物质主义转变时,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和政策目标必须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往那种在较狭窄的资源因素空间和扁平技术层面上进行的“平推式工业化”,已经面临战略空间狭窄的约束,并集中表现为资源边际效率下降、加工产能过剩、盈利空间收缩、区域吸引力不足、环境承载瓶颈、经济增长率下行的压力。因此,各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向资源要素、产业技术、地区文化和地缘格局的深度层面进行战略空间拓展,克服过去那种“短、平、快”思维(即短期目标导向、平面推进扩张、追求快速见效),代之以体现长远眼界、长效目标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思维,以科学理性、公共思维和持久耐心,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格局   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