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周刊:有不少官员在落马后,会痛心疾首、后悔自己违背了从政的初衷,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当前很多官员的从政初衷依然以追逐名利为主。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赵 丰:人是有多种需求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较好地概况了人的各种需求。不能否认,有部分官员是为满足个人需求而走上政途的,在“官本位”的环境里,“当官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只有当官才知道什么叫做“享受人生”。因此,不少人最初是以“享受人生”的心态走进官场的。这种心态也与当前中国官场的诸多乱象不无关系。
走进官场,别人开始对你前呼后拥,自己实际干的事情少了,而别人来请示的报告多了,自己不做事而对别人做的事进行评判与决断。当了官之后,甚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在老家的父母也经常会被当地的领导慰问。党政干部是以职位高低享受福利待遇的,尤其是当你是一把手时,除了相应的福利待遇之外,你还会享受很多其他的“待遇”。比如,开会时,你不到会场没有人敢宣布开始;干部提拔,哪怕所有程序全部到位了,你不签字依然还是白搭;出席公开活动的时候,镜头总是对着你的;在酒席上,你不动筷子,没有人敢先动手;就连参加“送温暖工程”时,接收温暖的群众也把你当成了他们的“观世音”,这种感觉真的是好极了。
《国家治理》周刊:这种“享受人生”的心态会给官员和官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赵 丰:持这种心态的为官者会把自己定位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们自己不先富起来又如何能带领老百姓走向富裕。在这个逻辑的支配下,有人为官以后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过上了皇帝般的生活,因为这里的一切决策全部是可以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他从官位上离开后,心态上就会产生很大的落差,这就是不少官员为什么要抓权抓到最后的原因。这样“享受人生”的想法不仅是对官员自身不利的,也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危害。
《国家治理》周刊:那么,在您看来,官员应该如何杜绝这种“享受人生”的心态,端正自己从政的目的和态度?
赵 丰:最主要应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引导广大党政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我们的干部的自我定位应该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但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官员谋求“进步”的目的是为自己服务,并非是为老百姓服务。古人云:“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素心指的就是纯洁的心地、无杂念。面对权力,为官者要多一分清醒、少一分攀比,多一分敬畏、少一分贪婪。没有素心,没有定力,修炼不够是不适合从政为官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访兰考时就明确地要求,我们要看焦裕禄同志是怎么做的,对照自己,见贤思齐。总书记的思考,发人深省:“焦裕禄在兰考的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要摒弃“享受人生”的“官念”,努力使“只见公仆不见官”“干部群众一家亲”成为常态。它既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融入了党的先进性元素和时代要求,既是对党员干部的谆谆教诲,也是殷殷期盼。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本刊记者于 飞、董惠敏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