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张新:上海自贸区已具备率先开放资本账户的条件(2)

今年2月,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了《实施细则》,就是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步骤,在上海率先建立了资本账户可兑换的路径和管理方式。

两年来,我们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我概括下来,有十项技术准备工作已全面到位。首先,上海已经形成了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政治保障、市场适应机制与企业理性文化。在金融改革中,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同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牢把握防控风险的底线,确保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经过近两年的自贸区金融改革,金融机构对跨境金融业务建立了成熟的操作管理系统和风险防控制度;企业也能自主合规地理性运用人民银行关于跨境金融活动的规则,自主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上海自贸区放开跨境融资之初,社会上有很多担忧,诸如热钱大量流入和资金大量外逃,及其对汇率和利率的冲击等。但实际上,上海金融机构和企业非常理性地使用新的跨境资金流动规则。根据监测,截至今年5月底,自贸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各类跨境资金结算1600多亿元,自贸区没有成为跨境资金大规模流动的通道。其中按照新规则开展的跨境融资也只有700多亿元,也很理性,没有出现很大的规模。实践证明,上海自贸区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套利的管道,而且自贸区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促使收窄了境内外的利率和汇率差异,削平了境内外套利、套汇的空间,使得跨境资金流动和资金价格趋于理性和平稳。

记者:尽管到目前为止,上海自贸区没有成为资金大进大出的通道,但跨境资金一旦对境内市场形成冲击,如何应对?

张新: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项技术准备:“有管理的可兑换”的制度安排。人民银行在上海自贸区推进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完全的、自由的可兑换,而是有管理的可兑换。我们主要是对有实体经济需求的部分搞可兑换,如跨境融资、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放松贸易投资的汇兑管制等;即便对于要搞可兑换的资本项目,也不搞放任自由,而是继续实施必要的宏观审慎管理。在这种理念和制度安排下,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是可控的。

具体地说,可兑换需要哪些管理呢?周小川行长在今年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言中指出,从防范风险的角度看,我国需要长期对资本项目实施一些管理,如涉及洗钱、恐怖融资、过度利用避税天堂的跨境金融交易等;对外债规模及货币错配等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并在必要时对短期资本流动实施管理;加强国际收支监测与分析等。这些都是我们设计上海自贸区的核心管理制度安排和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技术准备的主要内容。

避免外债膨胀和币种错配

记者:发展中国家以外币进行的金融开放鲜有成功的案例,货币错配(currency mismatch)是重要的原因。能否简要介绍对外债规模及货币错配如何进行宏观审慎管理?

张新:《实施细则》建立了一套以资本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境外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这种市场化的外债管理理念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其特点有:一是企业和金融机构从境外融资不再需要行政审批,资金自由流动;二是对境外融资规模、币种和期限都有相应的风险管理规则,市场主体按照这些规则可以计算出自己能自主从境外融资的数量和结构,这样能有效避免外债的膨胀和币种错配,防范出现外债危机。

具体讲,在外债规模方面,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融资的规模受到其实际资本规模的内在约束。由于资本的约束,各类融资主体的融资规模是可测的,同时将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管理阀门嵌入融资主体的日常资金活动中。例如,区内企业可以按照其资本的2倍从境外借入本外币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杠杆率为其资本的3倍;设立分账核算单元的银行,融资杠杆率为其境内法人机构一级资本的5%等等。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