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变暖、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以及能源短缺问题,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不二选择。长远来看,新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能源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们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也带来了两个显著问题:一是能源短缺和能源危机。传统能源是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之后的数量逐步减少,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二是环境问题,它是气候变暖的实质。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显示,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显著升高。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积聚效应是其主要原因。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碳排放量刻不容缓,也是人类生存的唯一之路。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变革,诞生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其公布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是指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利用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等手段,最大程度地降低高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的消耗,从而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就立即被国际人士接受,并被许多发达国际付诸实施,且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国对发展低碳经济也非常重视,在1992年就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最早的十个缔约国之一,又提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排放大国,从产业结构、人口数量、资源禀赋等来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低碳背景下迫不及待的选择,也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生态问题的路径,从而形成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①。
新能源对我国产业的影响
新能源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产业转型。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传统饮食服务业为主,根据前后进行的5次私营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制造业为38.3%,服务业为21.4%。如此庞大的制造业,自然是能源耗量的大户。倡导低碳经济,就是减少制造业的碳排量,虽然现在某些地区对节能有贡献的企业实行一定的奖励和财政补贴,但终究治标不治本。制造业几乎使用的都是煤、天然气、石油等矿物质资源,在碳排量居高不下的同时,也承担着高昂的成本,并且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成本不断上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将实现全面改革,其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北京工商大学徐振宇认为,从长期来看,能源价格总体呈现上涨趋势。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连勇认为,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紧俏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也必将上升,下游能源相关制造产业会承受更大的成本压力。能源原材料价格涨了一波又波,已使许多省份产生了上下游的两极分化,工业利润向上游的基础材料集中,下游的加工制造业在居高不下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下生存艰难。
新能源是可再生资源,从长期来看,必然会降低企业的能源使用成本,将有助于产业升级,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影响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融资,二是技术。银行放贷倾向于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这对在制造业中占有极大比例的中小企业来说十分不利。有限的资金无法使用到技术研发上,就出现了产品技术附加值低,多样化发展不足,竞争异常激烈,利润日渐削弱的情况。这样的无限循环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仍然停留在低端层面,发展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新型制造业,将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另一方面,新能源也影响着产业布局。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占了70%,但随着新能源的开发,这一比例有所下降。新能源企业相对传统能源企业来说,发展更有优势,我国的能源政策偏向定然会影响能源企业的发展。我国承诺2020年的碳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降低40%,这些都会对新能源产生影响。新能源中,水电是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资源,我国的水电技术已日趋完善,其效益也全面呈现,水电的综合效益(发电、防洪、养殖等)是煤炭的数倍,风能、太阳能也较为看好,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的新能源计划将水电放在首位。无论是出于国家利益、环境保护,还是能源保护的目的,煤炭在我国能源经济中的比重必将不断下降,新能源的比重将逐渐上升。尤其是全球都在打造低碳经济城市、“零碳中心”城市的环境下,产业布局、能源结构的调整速度都将加快。
低碳经济环境和新能源的开发
低碳经济是指以高附加值、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为特征的发展经济模式,它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是相对于传统能源条件下的高能耗、低产出、高排放的经济模式而言的。倘若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量降低了,可以称之为低碳发展,但可能仍然比其它国家的碳排放量要高,可以认为是相对低碳经济发展。碳的排放量只要不会对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就是绝对的低碳经济,而不是说低碳经济碳排放量就得是零。是否属于低碳经济,要从碳排放量、能耗、经济产出三个方面来衡量。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通过不断地投入资源来得到高产出,达到产出增加、财富增加、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目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非但不经济,且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09年,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了186个国家的碳排放情况,根据碳排放量前20位的14个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各七个)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碳排放量超过位居第二的美国②。中国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的19.2%,GDP却只占世界的7.14%。美国的这一比重分别为18.44%和23.44%。日本这一比重为3.5%和8.1%。这说明,我国的产出和碳排放量的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在能源消费和产生之间,我国也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比如,我国与美国相比,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分别为17.73%和20.35%,产出分别占世界的7.14%和23.44%。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为主的新能源,不但符合低碳经济发展中碳排放控制的要求,而且能使已排放的温室气体含量减少,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还能提高适应气候的能力。
诸大建在《中国低碳经济蓝皮书》中指出:现今,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转型期,资源环境问题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新能源作为我国的重要资源,一方面可以满足随着经济发展日益高涨的能源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改善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能源特点,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能源结构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煤的碳含量非常高,为25.kg/GJ。再者,新能源低污染和再生性的特点,对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也很大。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飙升,各国加速了开发新能源的步伐,我国政府部门对此也大力支持。新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性价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者间的替代。如果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上升,新能源的价格优势就会很明显,企业使用新能源进行替代的积极性也较高。从趋势来说,在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减少,价格走高的情况下,必然会被新能源替代。在这个过程中,节能技术也渐渐进步。经济在技术进步内生时,就可以在这个平衡增长路径上实现持续增长。当不可再生资源完全被新能源替代时,在此路径上的污染将减少。所以,在总能源消费中,新能源所占的比重的提高以及催生出的节能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