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传统民居包含了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同时在自然环境意识、建筑空间理念、传统审美标准、文化根源传承以及传统建筑技艺等方面都有体现。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生活条件的极大变化,农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追求也趋向城市化,新农村的建设中的住宅也不断向城市化发展方向推进,出现了大拆大建,土地浪费,建筑式样单调、千篇一律,缺乏本土人文精神等问题。这使得拥有大量乡土文化的传统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值得社会的关注。
农村中传统民居的存储量较大,但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其消失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民居现存类型与数量极为堪忧。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许多传统民居都年久失修,建筑构件破损明显。但由于缺乏技术,或是寻找匠人困难,这样的建筑多被舍弃,或是被推倒修建现代民居。在此次的深入调研中,既能反映出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所面临的问题,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正确的建设引导。
无论是对传统村落和民居的经济层面扶持,还是对其居住条件,譬如水、电、气等设备的铺设与安装,都需要在保护规划层面下来合理安排与控制,忌大拆大改,将存有重要的艺术与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保存下来,并持续发展下去。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村落开始进行旅游开发,通过适度开发来保护频临消失的传统民居,和珍贵的建筑与历史资料。在“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下,将传统民居进行“活态”保护,并融入体验性的旅游活动。避免盲目开发旅游,只看短暂利益。要从宏观把握开发的度,进行系统的旅游策划,是旅游产业形成多元二系统的产业链。旅游产业的多样化与系统化才能支持长久的旅游业发展,更好解决居民就业问题,控制人口外流,这样古村落的活力才能得以保存,传统民居才能再生。
结语
由于自然条件和文化板块不同,河北省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形式、风情各异的民居文化。这些多样且各异的特点,与其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使用的地方材料和传统的营建技术与传统工艺是分不开的;本次调研通过梳理研究传统民居的成因、演变,探究其内在联系,深入挖掘河北省传统民居的类型、分布、建造技术等要素,把遍布河北省的传统民居类型首次纳入到全国范围的传统民居分类体系之中。总结传统民居建造技术、收集传统民居特色文化,为寻求河北省城镇的风貌特色奠定基础;并通过河北传统民居谱系的调研活动,提升当地居民对传统民居历史价值的认识,激发对传统民居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提出传统民居保护策略与措施,寻找保护、传承、延续传统民居的方式方法。而传统民居的建筑经验传承需要与地域文化背景相结合。在把握建筑所处的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特征的同时,对群体布局、环境营造、建筑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运用现代化设计手段和创新方法的途径,着重于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实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展示。
传统民居的保护既要解决好保护问题,又要解决好生活与其中的居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管理和参与到基础环境的整顿上来,保护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护。保护过程中尽量保留现有质量较好的住宅建筑,翻修或整修较差的民居。以保修整治为主,避免大修大建。同时修旧如旧,尽可能选用传统乡土材料与传统工艺。我们既要认识到目前传统民居保护的急迫性以及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严重滞后,更要认识到传统民居中的许多经验,如乡土材料的运用,因地制宜的微气候设计,兼顾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居住与商业等功能的兼容性和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对如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项目,项目编号:HB14SH029、HB14SH028,ZD201409)
【注释】
①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第416页。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