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的特色文化是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烙印,也是这座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政策优势,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缓慢、难进入、劳动力素质低等问题。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城市文化进行挖掘和探索、进而对其文化特点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才能建立符合西南民族本土城市特点的文化培育机制。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 城市特色文化 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特色文化培育是我国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推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走特色文化培养创新之路,避免城市文化建设的同质化和趋同化,已经成为理想城市的回归与必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过度重视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特色文化培育机制便形成了矛盾,因此,对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培育机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国内外学者结合西南民族地区和城市特色文化做出了相关研究。Pieterse(2004)①、Birman(2005)②等学者认为城市特色文化培育机制必须通过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大力鼓动人民积极性作为前提;Wallance(2005)③、Doan(2006)④等学者结合特定城市对城市特色文化培育机制做出了路径分析,提出路径创造;刘瑞杰(2010)⑤等学者在分析了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建设之后,提出了符合不同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林立、邵颖萍、张鸿雁(2012)⑥等学者在“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框架和视域下,把原本主要属于城市规划学的“城市特色”和属于城市文化学的“文化城市”结合起来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发展战略;刘士林(2013)⑦、韩福文、王芳(2013)⑧等学者以西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分析法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培育做出了系统分析,并提出指导性建议。
城市特色文化培育
城市特色文化。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文化是城市居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城市文化体现了每一座城市的发展力、生存力、竞争力、适应力。城市特色文化已经是组成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伦敦就大力推广文化创意产业,让工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逐渐退出;英国伯明翰将城市定位于国际会议中心,频繁地举办歌剧、芭蕾舞、交响乐等盛大活动。城市文化的特色性是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第一,给人们直观上的特色文化印象和感受;第二,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城市气质和魅力,也就是每座城市的特色文化标志。
城市特色文化培育。城市特色文化培育是建立在对于本城市特色文化有深度的认知之上的,这首先就要求我们要对城市的特色文化进行发掘和学习。从多方面研究城市民族特色,积淀城市底蕴,用因地制宜的方法仔细解读城市传统文化,彰显城市个性,用文化来塑造城市,用文化来提升文明;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主要在于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出示相关法律法规对城市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其次应当积极的调动全市人民的力量,让全市人民对城市特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进而传播城市特色文化。
城市特色文化培育机制
以自然特征为城市特色文化的培育机制。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植被、水文等。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人民的居住、出行产生影响,形成以地形为特色的城市文化;植被可以分为陆地植被与海洋植被,不同的植被对于当地人民的饮食会产生影响,形成以植被为特色的城市文化;水文可以分为江河湖泊,并且不同的流域有着不同的流量汛期,对当地人民的出行、居住环境产生影响,形成以水文为特色的城市文化。自然特征中的地形、植被、水文通过对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以自然为特色的城市特色文化。
以位置特征为城市特色文化的培育机制。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位置特色,有的处于山川河流咽喉,有的处于通商水利要道。山川、河流、建筑,处于这些地方的城市有着独特的位置优势,形成了以山川河流为特色的城市文化;港口、运河、工程,处于这些地方的城市有着优越的位置特色,形成了以通商水利为特色的城市文化。
以文化特征为城市特色文化的培育机制。城市特色文化培育机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特色文化培育机制的内涵丰富多彩,它包括城市特色文化的自然环境、物产、气候、位置、文化机制。实现并且完善这些机制,不仅使得城市文化本身更加先进,而且有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城市发展本身对城市文化培育机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现状分析
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气候多样,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山川河流众多,物产植被丰富,原始景观与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经济发展并不乐观。
西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西南民族地区地形特殊和气候类型复杂,农业与生物资源丰富,是中国的“生物基因库”。其中,云南就有13278种植物占全国的45.9%,广西有植物6000多种。西南民族地区矿产和水能资源丰富,其中锡矿储量占全国的70%,水能资源占全国46.44%。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也很丰富。西南民族地区有着高品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该区水系发达、山川秀丽,许多奇特的资源齐聚于此,拥有桂林山水、西双版纳、九寨沟、香格里拉等世界级旅游资源。
西南民族地区区位政策优势明显。西南民族地区有着很明显的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步调前进为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西南民族地区人民把握住这次机会也逐渐缩小了东西部差距。与此同时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为该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偏低。西南民族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资源,但地形难以进入,经济发展滞后,观念落后,严重制约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截止2013年底,全国的城镇化率为53.37%,西南民族地区远低于此,特别是云南,仅仅为39.3%。截止到2013年底,西南民族地区平均建制镇高于全国,虽然城镇数量很多,但过多的数量导致城镇化质量较低,并且城镇人口密度低于全国水平,这表明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培育现实困境
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使得西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但另一方面过度发展经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文化特色危机”便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一问题在西南地区蔓延,城市特有的文化烙印正在悄无声息的消失殆尽,而曾经这些城市引以为荣的文化特色也逐渐丧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劣势。在西南地区跟随西部大开发的脚步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现代化高速发展,人们的价值理念与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强大的西方文化的介入正吞噬着传统的城市特色文化、传统习俗、价值理念,也同时影响着社会制度、文化理想、民族特色。从语言的使用情况来看,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通用8000多种语言,而现在仅仅剩下6000多种,这就是城市特色文化的弱势的一种表现。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表面性。由于西南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发展经济数量而没有对文化的培育重点关注。所以西南地区对自身的特色文化挖掘的不够深刻,对特色文化资源搜集不够全面,而把目光投向了强势的现代西方文化,不加以消化的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的用在各个不同的城市中。对特色文化建设抱着一种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抄袭所谓的流行风格,以至于城市特色文化浮于表面。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局限性。由于西南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水平偏低,造成了人力资源短缺,人口素质偏低。然而西南地区教育资源水平的不足,给城市特色文化的建设带来了局限性和制约性,这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的素质文化水平偏低、人力资源匮乏、对外来人才引进没有吸引力等。在文化程度上,文盲人口的比率(除去广西省)要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云贵二省,10万人中大专以上的在校学生比率也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