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探源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念,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创新的理论成果。中国古代思想虽然受到所处历史时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的局限,但其合理部分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智慧仍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思想 探源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和民族之强盛往往体现在其文化之兴盛。中华民族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凝聚、形成、巩固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这一精神的内核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体系的中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对中国文化丰富底蕴和深远智慧的概括,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美好传统,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源源不断从中国古今优秀文化思想之精髓汲取营养的产物,也是吸收借鉴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优秀思想之精髓的产物,更是党、国家和人民从社会主义革命、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伟大思想成果。

更好地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和价值,这就离不开向其思想的源泉—中西优秀思想文化汲取营养。中西文化贯通古今,博大精深,笔者在此仅选取其中源自我国传统文化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炼的24个字所凝结的思想精华进行探源。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十八大报告从国家制度层面、社会集体层面、公民个人层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三个基本层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这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国家制度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制度层面。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制度层面的集中体现,宏观地勾勒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本目标。①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繁荣昌盛、 人民才能幸福安康。民主的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各项政策和制度才能充分体现人民意愿。文明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其提到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体现出国家领导集体对文化重要作用的深刻洞见。和谐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关键性意义,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反映出中国对“和平”主题的精准把握。②

社会集体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集体层面。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观层面。自由是对人精神层面的要求,包括人的意识自由、生存和进取自由等,是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权利,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在法律的准绳之内,享有平等权。既要保证人权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也要在法律框架内追求个人的参与权和发展权。公正指社会的公平正义,鼓励人人追求自身的全面解放、获取相对的自由平等,这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建立和维护的秩序。而法治方面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体现出法治的重要性。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推进法治建设、建立法治秩序的有力举措,对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

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这是对其基本理念的总结和提炼,是对公民所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衡量公民道德水平的标准尺度,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层面。具体来说,爱国是从大处着眼,要求公民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爱国,这是对公民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所提出的调整标准。敬业是对公民的从业行为提出的规范,要求公民在工作中尽忠职守、清正廉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这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诚信是对公民的个人品质提出的要求,要求公民个人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奉诚信为本,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友善则是对公民的交往提出的要求,要求公民之间互敬互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层次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集中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慧之源

饮水思源,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笔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派—儒家、道家、法家,以探求其思想精华,从中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③

儒家思想智慧。儒家思想倡导积极入世,强调礼仪道德、人伦规范、忠君爱国等价值观念,“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既是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对当今社会具有深远影响。④

一是仁德。“仁爱”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是“仁义礼智信”价值系统的基础。“仁”在国家制度层面体现出“德治”思想和民本思想,在社会集体层面和公民个体层面体现为一种公德和个人道德修养。“富强”、“民主”,正是“仁爱”思想的首要体现。站在国家的立场,儒家认为仁爱首先要使人民富裕,富裕后使人民接受教育,以达到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双富裕。其以民为本的思想实际是说要得民心,要得民心就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发展成果共享权。爱民才能为民所拥护,得民心者方可能得天下,古人的思想中早已蕴含着这一治国理政的良策。

二是义德。“义”,是指行为适合于礼,“义”的涵义除了基本的道义外,还包括正义、公平、友谊、责任、情谊、适宜等,行为合乎义即是要合情、合理、合法、合道义。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为社会正“义”,让公民养成对“道义”的信念和坚持。在爱国大义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公正的中义,公民个人的小义,不同层面的正义成为践行不同层面“仁爱”的重要途径和评价准则。当前社会道德沦丧和腐败堕落等不良风气,皆是“义”的丧失,失之才欲求之,立德正义已成为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唯有致力于唤醒、培育、巩固和发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将各个层面的道德原则立住、立稳、立深才是正道。今天,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使所有守法公民依法获得自由,共享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具有平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这些都是公正的体现,是义德与我国历史和国情结合,与我国现状和时代要求结合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道义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三是礼德。礼,即礼让、忍让、谦让,指为人处世要遵守一定的规律和规范。儒家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守礼的本质和前提是要有敬畏之心,只有公民内在的具有敬畏之心,自觉自愿约束和控制自己,才能真正实现礼治。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其不仅通过法律外在的约束来规范人的行为,最根本的是使公民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以道德自律。“自由”和“平等”也是在一定社会规范约束下的自由和平等,是以礼为前提的自由和平等。

四是智德。智,是指人的心智。孔子认为智慧的人才知道怎么用人。孟子认为智是“是非之心”,孔孟都认为智者要能知人、知事,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做到“智者不惑”。这既是古代统治者也是今天国家各级领导人和社会各级管理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关系呢?智是实现仁、义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必须是一个公正、法治的国家和社会,公正和法治既是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智的必然结果。只有智慧的国家领导人、集体领导人和公民才能明辨是非,倡导和维护社会正义,才能做到司法公正,成就公正法治的国家和社会。

五是信德。信,是指人讲究信用,言行合一。“信”是“仁”的另一种表现,仁者更讲求信用。治国、交友、立身各方面都需要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诚信,因为诚信是国家富强、社会文明、公民安身立命之本。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企业或社会团体之间的交往,个人之间的交往无不以诚信为基础。

六是忠恕。孔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⑤,每个人既要有“尽己之心”,又要有“推己之心”。“尽己之心”即为“忠”,既要忠于国家,也要忠于社会和他人,为人处世时多为他人考量;“推己之心”即为“恕”,即要做到将心比心。“爱国”、“敬业”、“友善”等理念,可以从儒家“忠恕”的思想洞而观之。对国家和社会“尽己之心”、“推己之心”,无论何时首先要考虑到国家、集体和社会的利益,不做有损国家、集体和社会的事情,就是爱国、爱集体、爱社会,对事业如此即是“敬业”,敬业和爱国、爱集体、爱社会内在高度一致。对他人“尽己之心”、“推己之心”,凡事多为他人考量,则是友善的基本构成要素和重要的衡量标准。

道家思想智慧。道家思想的核心即“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世间一切皆生于道。相对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一种出世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炼的24个字,以道家的思想观之,这些核心价值观念皆来自最初的“道”,可以认为这个“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崇拜,终极信仰。在我国,这个“道”即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由这个道衍生出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驱动以改革创新为特色的时代精神。

一是无为。治国理政上,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清净之道治国,以正治国。但无为不是不作为和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更大的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实际上是讲国家管理者不过分地干涉社会运行,更不能破坏其运行规律,要给人民更多的自由,让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主张看似与今天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实践相悖离,但从另一方面看,可以理解为在管理国家上要循序渐进,要心系百姓,实际上也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民主”具有内在一致性。个人修养上,道家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⑥。一方面倡导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要做加法,要敬业、进取、进步;另一方面指出我们在体悟道、体悟生命的终极境界时要做减法和除法,直至无欲无求的状态。

二是天人合一。道家讲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即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道生于自然,自然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打破,具有普遍性,超越性。从整个人类社会到每个国家、集体和个人,只有时常把握一个常道、一个公道,才能容纳万事万物,才能治国长久,事业长久。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在包含一种追求和谐的观念。国家要和谐就要顺应治国规律,社会要和谐就要尊重社会运转规律,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就要遵循人际交往规律。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国   价值观   社会主义   核心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