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日前,我国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旨在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德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经验可以提供给我国若干启示。归纳起来,德国制造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有着紧密关系:
社会协同。德国社会各界对于制造业对德国出口大国地位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着普遍共识,加之,德国制造业在出口中的高占比,使得各类行为体有着强烈的意愿和动机协同合作,保持德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倒逼机制。德国的劳资体系确保了企业无法通过压低工资来获得竞争力,而是必须投资于员工的技能培训及研发创新活动,这为德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建立了持久的倒逼机制。
创新驱动。德国制造业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行为体,同时,也得到了德国多元主体分工协作的科研创新体系的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制造业的创新往往不是“毁灭性的”创新,而是递进式的创新,每一次创新都立足于德国已取得的制造业强势。
人才保障。德国制造业有着强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除了政府作为主持人发挥搭建各类行为体沟通平台的作用,经济界自治组织以及校企合作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以上四个方面的要素如今也在德国工业4.0战略的推进中发挥着支撑和促进作用。有鉴于此,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也应进行相应的体制机制设计,以实现官产学研等各类行为体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目前,中德正在开展创新合作。2014年10月,国家总理李克强在访问德国期间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双方决定建立中德创新伙伴关系,在经济方面重点开展工业、金融、研发、城镇化和交通体系、农业和食品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合作,其中工业4.0是未来中德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推出既是对德国工业4.0战略的回应,也为中德制造业的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制造业的基础与德国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有些领域和企业还需要补工业2.0和3.0的课,有些则需要赶超工业4.0,面对这一“多重速度”的挑战,我们也依然能从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获得某种启示,因为德国工业4.0也并未抛弃工业2.0和3.0,而是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不仅应该、而且可以走工业2.0、3.0和4.0相互融合、同步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