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走向信息社会的深度融合(2)

——从文明转型视角看“互联网+”

人类社会由人和人的合作形成,特别是经济活动,没有人之间的分工合作,就没有经济,就没有人类社会。所以,任何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人们传递信息、交流信息的效率,决定了人们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能力和效率。同时,这也就不难解释,当现代信息技术成千倍、成万倍地提升了人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的时候,人们感受到的兴奋和激动会是如此强烈。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实际需要的融合,使得许多以前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成为可能,甚至轻而易举。“千里眼”、“顺风耳”、机器人等自古以来的神话和幻想,现在已经成为现实。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这种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增值效应,地理距离也不再是市场拓展的约束,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基本上消除了空间和距离的障碍。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已经成为可能。于是,互联网+流通业催生了电子商务;互联网+社会治理引出了电子政务;互联网+制造业造就了工业4.0;互联网+农业是农业现代化;还有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等。可以说,任何社会生活的领域,都会在和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经受冲击、进行改造以致重新构建。这样的融合、改造和重构就是“互联网+”的冲击如此猛烈的根本原因。

回顾近几十年来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融合的进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深入,逐步前进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种融合只是在企业内部、业务处理层面进行,人们看到的是报表打印、统计计算、库存管理、会计和工资处理。随着信息基础建设和通信条件的改善,全国性的行业平台开始建立,从“三金工程”到“十二金”等一大批重大的应用项目应运而生。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广泛开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的兴起,使得这种融合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近来,国家更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建设转型和新常态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和关注,使得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推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和经济进步的路径和趋势,清晰地看到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紧密的、内在的联系和互动。几十年来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的确是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推动力,而这种推动正是通过技术和应用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融合实现的。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就很容易看到,这种情况也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进程中的普遍规律。250年前,当蒸汽机和航海的需要融合起来,人类开始在海洋上远航的时候,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以巨大的热情描述了新的经济格局的兴起,猛烈抨击了阻碍这种新技术发挥作用的旧秩序,为正在兴起的新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当我们读到这些论述时,仍然会被感动。如果按照当前的讨论思路,斯密说的正是当时热门的“蒸汽机+航海”的现象。大约150年前,横跨美国的铁路通车,这件事情使诗人惠特曼激动不已,他在“到印度去”一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地球必须联成一体,用铁路网联成一体,种族之间、比邻之间必须能够彼此嫁娶,必须横渡海洋,使千里变成咫尺,各国国土都必须连在一起。”②他所歌颂的不正是“蒸汽机+铁路”吗?我们不妨穿越一下时空,请亚当·斯密和惠特曼到2015年来,问问他们面对“互联网+”有什么感想。类似地,我们还可以想象“电网+”、“高速公路+”、“内燃机+”等等。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深度   社会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