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走向信息社会的深度融合(5)

——从文明转型视角看“互联网+”

上面所说的理念似乎很简单,但是只要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会看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这种关系并不容易。

在古代,人们用神、君主等概念作为维系群体的纽带,形成了古代社会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由于有了这样的结构,形成了新的整体,人类才有可能造就了金字塔和万里长城这样的丰功伟绩。这就是系统的力量,这就是“1+1>2”所产生的新的质。在这样的复杂系统中,代表整体的是一些权威概念,开始的时候是部落、氏族,后来则是民族、国家。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作为个人,在这些权威面前失去了自我,成了无足轻重的“子民”,他们的生命和价值完全被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所掩盖,顶多留下一点孟姜女式的哀怨的声音,哪里还谈得上发挥积极性,参与社会化的大生产,进一步创造更多的财富。在这里,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价值是如何创造的,这些基本的事实都被歪曲了,“英雄创造历史”的神话成为主流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偏颇,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欧洲,有上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纪;在中国,则是陷入超稳定的长期停滞,直到近两百年来的落后和被动挨打。除了其他种种因素之外,观念的偏颇无疑是重要的根源之一。

几百年前兴起的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大力倡导人的解放,举起了个性解放的旗帜,重新认识人本身,为个体的价值大声疾呼。在政治、经济、社会发生大变革的同时,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在同时发生。正如马克思和歌德所描述的那样,财富像被魔法从地下召唤出来一样,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社会变革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发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奇迹?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无疑都是基本的原因,然而,在它们的背后不都受到人们的观念的支配吗?思想的解放无疑是所有这些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现实证明了,忽视个体的价值和作用必然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资本又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劳动者变成生产线上的“齿轮和螺丝钉”,像卓别林的电影所表现的那样,人们再次失去了自我。愤懑的工人用捣毁机器、罢工等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社会结构面临挑战,经济和社会和谐被破坏,分工合作的格局难以为继。这就是今天全世界所面临的最基本的社会问题的由来,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工业社会的内在的、本质的问题所在。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恢复了个体的地位,把人从神和帝王的阴影笼罩下解放了出来,为什么还会再次出现人们失去自我,从而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的局面呢?事情确实并非如此简单。回顾近百年来的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殊途同归的极端。一种是计划经济的思路。按照这种思路,只要按集中的计划体制去进行管理和控制,就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体和个体利益的同步优化。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的试验,其失败是众所周知的,不必再重复。需要补充的是,在个体是“齿轮和螺丝钉”这点上,这种思路和卓别林所批判的现象其实是一样的。另一种极端的思路是,在强调个体和个性的名义下,完全排斥整体的概念,把整体称为“不存在的”、“虚假的”概念,拒绝一切和整体利益有关的意见。这种观念的谬误是显而易见的。企业是虚无的吗?民族和国家是虚无的吗?公共利益和环境保护是虚无的吗?然而,由于适应资本和既得利益者的需要,这类理念被冠以种种不同的名目,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只是在中国,在国外也是一样。)从“一切向钱看”到“厚黑学”,从反对谈企业的社会责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唯一目标是获取最大利润”等等,无一不是从完全否认整体的基本理念中引申出来的。两种极端,殊途同归,其结果都是破坏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深度   社会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