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工业4.0”在中国制造业企业落地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现“工业4.0”过程中,可以引入工业工程(即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的概念,通过德、日两种生产理念结合应用,逐步实现少人化、工业自动化,最终实现“工业4.0”。
成立“工业4.0”组织。制造业企业要建立组织,统筹多学科共同推进“工业4.0”,“工业4.0”组织至少应由工业工程、机器人、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四方面的人才组成。
合理地建立“工业4.0”发展目标。中国制造业企业要实现“工业4.0”,结合技术成熟程度、企业生命周期等因素,可分阶段进行。到2025年,争取实现半自动化和“工业4.0”基础技术完善;2025-2035年,争取完成“工业4.0”高端技术布局,实现工厂生产的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4.0”的技术可以区分为基础技术和高等技术两种。基础技术包括PLC、无线网络、传感器、射频技术、机器人等。高端技术包括CPS软件、大数据处理、云计算、影像识别、3D打印、物联网、人工智能等。
确定企业级工业4.0路线。企业级工业4.0路线,应该是在工业工程基础上,逐渐实现标准化、少人化、效率提升,并加大投入改造现有生产线,逐步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借工业工程助力。工业工程,也可以称为丰田生产方式(TPS),它是一种不断优化、不断提升效率、减少浪费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丰田保持数十年的盈利。丰田生产方式中,包括看板管理,流水线生产,零库存(JIT)等等,都是我国许多制造企业了解但未全面落实的或未真正落实到位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借助工业工程,可以在人口红利结束期、“工业4.0”技术未成熟期、企业规模成长期,优化生产方式,提升效率,逐步实现生产的少人和自动,为“工业4.0”的实现做好充分的转型准备。
实现“工业4.0”需要注意的方面
前期投入巨大,科学平衡投入与产出。要想实现“工业4.0”,前期的投入是巨大的,要充分做好投入与产出的合理规划。例如,中国一汽的一个全自动喷漆车间的投入,是得用十亿为单位衡量的。一只功能复杂的机器手臂,是得用百万为单位衡量的。
机器人是抢占“工业4.0”先机的决定性因素。机器人是实现“工业4.0”的重要环节,没有机器人,就不存在真正的“工业4.0”,对于机器人的投入要慎重,适合企业的机器人就是最好的,因为现在机器人的质量、功能等良莠不齐,机器人行业也未出现革命性的进步。
信息化建设要与生产加工密切结合。信息化建设,要搭建一个高效传输、高效计算的网络系统,最核心的是信息化要与生产加工密切结合,生产各个环节的数据要与信息系统无缝连接。
人才的转变和培养要与“工业4.0”的推进步调一致。实现“工业4.0”,业界普遍认为还需要2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人才培养、人才储备的转变。现在的企业可能更多地需要流水线的操作工,未来的企业可能更多地需要维护机器人的高级工人。
“工业4.0”要由概念走向实际。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工业4.0”能够彻底颠覆现有的生产方式,然而由于自身经营现状,或者是战略发展的限制,“工业4.0”只是停留在概念,一部分企业不肯行动,保持现状;一部分企业盲目冒进,大力投资,虽然在单个或多个环节提升了效率,但是,这种效率提升被整个系统(或生产流)其他环节的低下效率淹没。
“工业4.0”的时代大潮,是摆在中国制造业企业,乃至整个国家面前的一次大好机遇。日前《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意味着国家层面也提供了有力的指引和政策帮助。作为制造业企业,要充分抓住机会,正确认识困难,稳扎稳打,厚积薄发;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4.0”,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分别为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远大企业集团企管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