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以上受访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超六成公众面对网络上一些极端言论,可作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加大正面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统一思想认识,立足于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和基本道德规范,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一系列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调查显示,有81.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每个人都应积极支持自己的国家”,78.4%的受访者表示“为自己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81.5%的受访者认为“国家未来的发展与自己休戚相关”,77.1%的受访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84.0%的受访者表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伴随着对国家高度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的是,人们对于国家的归属感亦明显增强。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本次调查显示,仅有36.3%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机会,更愿意移民国外”。
三十多年的经济增长奇迹,使得中国越来越为世界所关注。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的相继显现,赞扬的声音多了,对中国的发展提出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也变多了。特别是在当前“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借助于互联网的强大传播效应,一些国外媒体和某些网络大V,针对中国的发展发表一些极端言论,吸引了不少关注及讨论。
极端言论是否会使公众对于相关问题的判断产生影响?为弄清该问题,我们设计了两道题目:“人红是非多,关注中国的人多了,唱衰中国的也多了,这很正常”“微博微信上的一些极端言论,看热闹的人虽多,但相信和认同的人很少”,询问受访者对这两种说法与现实的相符度。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第一种说法,有68.7%的受访者给予了肯定回答,其中,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分别占到受访者总人数的35.4%和33.3%;有20.1%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相比之下,仅有7.5%和3.7%的受访者选择了“不太符合”和“不符合”。对于第二个问题,有63.5%的受访者给予了肯定回答,其中,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分别占到受访者总人数的31.8%和31.7%;有24.7%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相比之下,仅有8.6%和3.2%的受访者选择了“不太符合”和“不符合”。
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对于网络上所出现的一些极端言论,多数公众还是有其自身理性判断的。这也在我们接下来的调查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当问及“对于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主张等,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质疑或抨击之声,这是否影响了您对这些政策、主张的评判”时,有22.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影响”,37.8%的受访者表示“影响很小”,另有27.0%的受访者表示“影响较小”。相对而言,表示“影响较大”“影响很大”的受访者仅占受访者总人数的10.7%和2.1%。
74.1%的受访者认为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有人说,“互联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管是否言过其实,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化愈加普及,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次调查显示,有74.1%的受访者认为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此种情况下,准确把握易成为极端言论煽动和渗透的领域,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防止歪曲、造谣信息的膨胀扩大,就变得非常重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在网络上,究竟哪些领域更易成为极端言论渗透的领域?调查显示,有74.8%的受访者认为,“很多时候,往往是一些局部问题、突发个案,成为了舆论交锋的主阵地”,并且有76.8%的受访者认同“类似个别的暴力犯罪等负面新闻,如果报道欠妥,很可能产生一系列副作用”。
这也符合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以来,网络上出现的对于中国的质疑和否定之声,主要指向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间也不乏对中国发展的全盘否定。然而,在党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下,中国的发展成果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人,继而在事实上宣告了这些论调的破产。不过,也不可忽视的是,近几年来,更多是某一地区发生的局部性的个别问题,给了某些国外媒体,以及某些所谓的专家和学者、网络大V抓住问题进行热炒的机会,或偷换概念,或以所谓的严谨的逻辑推理进行过度解读、大肆渲染。
具体来看,不同学历的受访者对于个别事件的舆论效应和互联网对于舆论的重要性也有着不同的认识。高学历受访者对相关问题的认同度要明显高于低学历的受访者:对于“类似个别的暴力犯罪等负面新闻,如果报道欠妥,很可能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很多时候,往往是一些局部问题、突发个案,成为了舆论交锋的主阵地”“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思想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三种说法,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及以上的受访者的认同度均高于4.15分,而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对此认同度均不超过4分。
到底是哪些人在网络上宣泄着不满情绪?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对现实生活满意的人是不会在网上宣泄情绪的”这一说法,有60.2%的受访者表示认同。而且70.1%的受访者认为“越是不满意自身现状的人,越易在网上宣泄情绪”。此外,有72.3%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人比中老年人更易被网络言论煽动”。对于在虚拟世界宣泄不满的问题,有70.1%的受访者都表示,“人们在现实世界的言论比在虚拟世界更负责”,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当受访者想要了解国家重大政策等相关信息时,政府网站和国家级新闻门户网站是他们的首选渠道
当前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样,一般来说,对于同一事件,不同媒体平台的报道和解读会有不同的角度和价值倾向,这种倾向也会对获取信息的公众产生影响。对此,我们设计了一道排序题调查受访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偏好。调查显示,当公众需要了解、求证一些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重要信息时,最倾向于选择的渠道是政府网站,有64.5%的受访者作出如此选择,其次是国家级新闻门户网站,占比59.7%。相比之下,选择社区和论坛、商业网站、文献资料数据库、专家学者个人专栏的比例分别为17.4%、12.7%、12.5%和11.8%,而首选境外网络媒体的只有5.2%的比例(见图2)。受访者对媒体渠道的选择偏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媒体的公信力,可以看出,关于国家经济社会政策和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绝大部分公众还是更相信官方、权威媒体的宣传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