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意识形态的对立:变斗争为竞争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经过长时期的斗争和摸索形成的历史的和理性的选择结果。如果不考虑各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以某一国的意志为标准,强制性地要求世界所有国家都实行同一种意识形态,既不尊重历史,也不符合现实要求,反而会给相关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今天中东很多国家在“阿拉伯之春”后的乱象就是最好的例证。
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是客观存在的,毕竟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不可能存在一种“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模式。意识形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本国人民谋求最大利益,各国由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原因坚持自己的意识形态也无可厚非。
睿智的大国领导人应该树立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化意识形态斗争为意识形态竞争,把政治对抗变为政治对话,从而使本国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福祉和利益。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坚持自己的道路选择,同时又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自觉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其他意识形态优点和长处来改进完善自己的大国,才能在这场意识形态竞争中取得持续的胜利。
说到底,意识形态不具有目的价值,而是一种为民族、为大众的发展造福的工具性手段。21世纪,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先进时代,各国人民尤其是政治精英不应该总把眼光局限在意识形态分歧上,而应该务实、理性地承认差异,接受各国的不同选择;不要把精力和资源投放到怎样去颠覆、破坏、战胜别人的意识形态,而是全心全意地关注怎样完善自己的意识形态,为本国的人民大众造福。如此才是世界之大幸,也是各国人民众望所归。
由意识形态分歧产生的一个问题,也是当下中国政府和领导人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即既然我们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论述,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制度,那么我们必须要在各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优越性。孰优孰劣不是通过唇枪舌剑的政治争斗来定论的,而要有实实在在的客观标准,比如教育的先进性和公平性,全民医疗保障的程度,人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显示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的大小,政府的廉洁指数高低,环境保护的好坏,等等。只要我们在多数领域取得比西方国家更好的成绩,那么各种意识形态的喧嚣和攻击、和平演变的图谋都会不攻自破。
当然,在比较各国这些发展指标的时候,我们也要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坚持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就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纵向就是中国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二者缺一不可。一味强调横向比较,就会因暂时的相对落后而产生失败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反之,一味强调纵向比较,就很可能因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而陷入自说自话、自吹自擂的自我封闭。
从根本上说,当今时代的意识形态之争,既不依靠野蛮的战争杀伐,也不能仅诉诸某些政治势力的鼓噪喧嚣,决定胜负的只能是各国人民的切身感受和理性认知。因此,对中国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对话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努力缓解或消减双方的误解和矛盾,避免价值观的分歧对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最好的应对策略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社会建设和政治体制的完善上,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感受到国家的富强和希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