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德发展了分享经济学。他提出了通过职工持股的途径使工人参与到企业收入分享中。
传统分享经济学是从收入分配角度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经济学科。它试图通过改变劳动与资本的分配关系,来改善资本主义经济在微观结构方面的缺陷,以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地高速发展。
根源于解决现实经济中工资与资本对立矛盾的分享经济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实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分享经济模式。一种是欧美的通过股权制度形成让工人参与企业收入分配的分享经济模式。即使在当今的美国也有约15%的公司采用“利润分享”的雇员报酬计划。另一种是日本式的通过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途径,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分享经济模式。在特定文化与历史背景下,二战后迅猛发展的日本经济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分享经济。日本与西方股权模式不同,除了能分享公司的利润,得到较高的薪酬和福利外,公司员工还能极大地参与公司的治理,并能参与公司长期发展,这就形成了以企业为家、为企业奉献一生的企业文化。
如果说如何分享企业利润是分享经济研究的内容,那么马克思应该是研究分享经济的鼻祖。因为马克思毕其一生所研究的《资本论》,就是在探索一种没有剥削的,更加公正、公平的经济形态。那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一种典型的分享经济。虽然从研究社会财富公平分配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也包含有分享经济。但马克思所研究的分享经济,与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分享经济有根本的不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分配不公平的根源是经济制度,单纯改进分配制度无法实现真正的分享。马克思所研究的分享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内生出的更加彻底的分享经济。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看,传统的分享经济可分为马克思主义的分享经济学与西方分享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分享经济学,是以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为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则是从分配制度角度研究分享经济学的。而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分享经济,是互联网技术加生态文明催化下的新经济业态。互联网时代的分享经济与传统分享经济,虽然其目标都是实现社会资源和福利共同分享,但他们之间有很大差别,
一是催发分享经济的动力不同。传统分享经济兴起的动力是社会财富在企业内部与社会制度框架下存在的不公平,而现代分享经济兴起的动力是互联网技术和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危机压力,它为社会分享自己闲置或暂时不用的物品提供了交换分享的可能。
二是分享内容不同。传统的分享经济的分享对象是企业利润和社会财富,而现代的分享经济分享的是个人和家庭闲置的剩余物品。
三是运行模式不同。传统分享经济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的,制度是维系分享经济的关键所在;而现代兴起的分享经济是一场民间自发形成的新经济业态革命,是一种全新的市场交换经济。
四是最终形成结果不同。传统的分享经济追求的是一种能够实现公平分享财富的理想制度;而现代分享经济则衍生出分享的消费方式和商业模式,是一种使物尽其用,更加节约能耗、节约社会资源的新经济形态。现代分享经济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就是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正在兴起的分享经济,定义为互联网+生态文明的新业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