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欧亚联盟建设并不会顺利。普京所设想的欧亚联盟核心成员是前苏联的核心国家,即俄、白、哈、乌四国,但乌克兰对此并不感兴趣。乌克兰在库奇马当政时期就推行左右平衡的外交政策,并在美国支持下,在纽约宣布成立古阿姆集团。乌克兰在独联体范围内,另外搞起一个与俄罗斯分庭抗礼的组织,利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的矛盾,将这些独联体国家与乌克兰绑在一起。其根源固然有政治上东西选边站的问题,也有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与俄领土归属纠结不断。乌克兰不加入欧亚联盟,而在2013年11月选择加入欧盟,不能不被看作是独联体一体化构想的缺憾。俄罗斯外长拉弗罗夫2007年3月21日在国家杜马听证会上说,独联体不可能成为完全有价值的统一体,也不能成为有实际影响的、有效的国际组织。这取决于独联体在一开始就有许多成员国不听俄罗斯多边行动的协调。
普京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通过制定自由贸易政策,确定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调节设施、统一的优惠制度、统一的商品与劳务流通规定、共同的外汇调节和外汇监督规定,建立起支付和结算的有效机制,成员国在经济流通诸多方面有了宏观调控。从欧亚经济共同体,到欧亚经济联盟发展,标志着其在一体化道路上取得进展,但是欧亚联盟的政策协调和法律制度的统一涉及各成员国的核心利益,因此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仍然需要10年的磨合时间,到2025年才能实现俄、白、哈三国的商品、货物、资金、劳动力的自由流通,可谓进展缓慢。
中俄关系:政治与经济的不平衡
中俄关系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三级跳,从1993年的“好邻居、好伙伴”,到1994年确定为睦邻友好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为“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两次发表关于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②2001年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两国对国际格局与国际形势的看法相同或相近。在国际舞台,特别是在联合国安理会,双方密切协调各自立场,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合作。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称:“莫斯科和北京主张建立一个以集体立场、平等、公认原则和国际法准则为基础的公正、民主的世界秩序。”③王毅外长在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会谈时表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成为维护地区以及全世界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④在目前国际关系体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俄中两国正发挥着稳定国际格局的“定海神针”作用。最近,中国与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密切合作,在安理会密切协商,否决了美国奥巴马政府要强行干涉的冒失提案,防止国际关系体系进一步失衡。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虽然一直向前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大项目的合作,双边贸易额较小,与中国同美国、欧盟的贸易额相比,差距较大,不足以反映两国政治关系水平。尽管中俄高层频繁互动,双方全球战略相互协调配合,但在经济合作和双边贸易上两国仍有较大分歧。在对外军售领域,俄罗斯向印度出售先进飞机和向越南出售潜艇,也令中国难以理解,意识到俄罗斯还是有牵制和制衡中国的战略目标。
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有限,自然条件艰苦。21世纪头一个10年,俄吸引劳动力的移民政策主要面向独联体国家,而对中国保持警惕。普京在2004年的国家安全会议上,就提出远东地区“会不会变成不讲俄语”的安全问题。也是在2004年,普京总统访华期间,在回答远东石油管线走向问题时,直言不讳地说,俄石油管线的走向是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出发考虑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俄罗斯的石油管线一波三折,要经历10年的时间,为什么要从“安大线”(安加尔斯克到大庆)改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到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除了保护贝加尔湖的环境和防止日本的竞争与搅局等因素外,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是主要的决策因素。
在俄罗斯商品匮乏时期,中国的廉价服装和日用品在俄罗斯市场十分受欢迎。但是,莫斯科却不断发生俄罗斯警察对中国公民非法搜身的事件,以及强行关闭中国商品集中的市场和仓库,并将传统形成的包机货物“灰色通关”视为偷税漏税,使中国商人货品损失惨重。更为严重的是,2009年2月13日,俄罗斯的武装拖船将中资货船“新星号”在纳霍德卡的外海击沉。事件发生后,8名船员失踪遇难,8人获救,获救的包括3名中国船员(船上共有16名船员,其中10人为中国船员,6名为印尼船员)。这些负面事件的发生,极大挫伤了两国民众的互信与感情。
2004年10月签定《中俄东段边界补充协议》之后,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的合作有了积极进展。但历史问题与领土归属仍一直困扰两国关系。在西方“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之时,俄罗斯也发出不和之音。俄罗斯《独立报》在2007年发表文章,就两国能源合作问题发出“俄罗斯将沦为中国的能源附庸”的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