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态度:英美关系启示中美绕开“修昔底德陷阱”
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境内外媒体上可以频频看到对中美分歧的论述,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愿望基本只出现在中国官方的表态中。难道中美两个大国就无法绕开“修昔底德陷阱”,无法摆脱大国争战的宿命?无疑,中美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争议,包括:
一是缺乏战略互信。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被美国视为对其霸权地位的“威胁”;美国保持其国际领导地位,不可避免地要“遏制”中国的崛起。尽管中美双方都否认各自对对方的这种疑惧,但也很难说双方存在战略互信。
二是在诸多政治问题上存在根本性分歧。美国不断地指责中国人权问题,批评中国缺乏民主,而中国谴责美国到处搞“颜色革命”。
三是经济领域的老问题没解决且新问题突起。一些老问题如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和汇率之争,反映了双方利益的差异。而新问题如投资壁垒、网络使用和环境保护却又涉及到了广义的安全问题。
四是对国家安全的担心日益严重。就中国来说,美国不断地向台湾出售武器严重地妨碍了海峡两岸局势,在南海等地的军事行动和有关言语也在挑战中国的领土安全。对美国而言,中国的军力提高和在领土争端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可能会导致地区局势动荡,并威胁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
然而,这并不能证明中美就一定会发生战争。历史上,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并没有都发生过战争。20世纪之前,美英两国发生过两次战争。两国还为边界划分和拉美事务处理发生过严重的纠纷。进入20世纪,美国快速崛起,依然在多方面与英国遭遇摩擦。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持中立立场的美国本想趁机通过与各方保持贸易关系而发大财,却遭到英国海军的封锁,无法把货物运往德国。为此,美国政府多次向英国提出抗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虽然不得不依靠美国的支持来对付德国的侵略,但英国仍然拒绝在它的殖民地范围内实行美国主张的自由贸易,依然与美国争夺世界金融主导权。
然而,美国没有把英国视为主要敌人。虽然美英两国同文同种的客观条件确实有利于双方的沟通,但更重要的是美国方面对局势的正确判断和对矛盾的妥善处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认为试图称霸欧洲进而向全球扩张、并已在其后院拉丁美洲制造事端的德国才是最危险的敌人。相比之下,英国只是想保住其殖民地体系,而美国无意与英国争夺殖民地,仅需通过商业扩张来获取利益。在长期与英国相处过程中,美国一直谨慎小心,抱着现实主义态度来处理两国矛盾。
合作伙伴关系:中美两国的利益契合点
反思我们对美国的判断,美国和中国只存在敌对关系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美两国在许多方面利益攸关。
首先,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就把经济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直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即使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当前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发展经济仍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完全摆脱外向型发展模式。虽然这些年中国尽力开拓非洲、亚洲等地的市场,但美国作为单独的国家体,仍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美国与欧盟关系密切,欧盟也是中国的贸易伙伴,美欧二者对中国的意义不言而喻。当然,中国对欧美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美国经济处于复苏过程中,中产阶级的收入长期停滞。中国出口欧美的产品对美欧民众保持其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在投资方面,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欧美都在积极欢迎中国投资。
其次,中国改革发展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国周边拥有一批盟友,如日本、菲律宾、韩国和泰国等等。如果中美交恶,中国周边的稳定也很难得以保证。我们在20世纪中叶有过这样的教训。除了外部环境,中国的国内形势也相当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其中一些问题与美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贪官外逃。如果中美交恶,也将对我们的工作造成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样,美国也需要稳定的亚太局势,以便着重解决它所面临的内外困难。奥巴马政府的民众支持率越来越低,对外政策几乎是被动的,而且美国在欧洲和中东都处于收缩状态,只有借助“亚太再平衡”政策获取民望。
再次,中国需要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海归人才。2014年,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约有27万人以上。如今,在政府的教育、科研和经济部门,众多的骨干力量有过留美的经历,这些人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资源。
美国希望维护其霸权地位,保持它在全球的影响,也不可能把中国孤立起来。除了以上三点外,中美在反对恐怖主义、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利益。这些足以证明中美有必要、有可能成为建设性的合作伙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当务之急。
积极对待:由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
如今,中美关系比过去更为复杂,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任务更为迫切。在这种形势下,任由矛盾的存在、增加和扩大将会使两国关系无法维持正常状态,聚同化异应该成为今后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甩掉弱国心态。一些声音强调美国举止对中美关系的伤害,进而判断中美一战不可避免。表面上,这类论点是在批评美国和保护中国。但实际上,它完全无视中国的力量和智慧。这种逻辑的出发点就是中国仍然是个弱国,国际局势和中美关系的演变依然要受美国支配。但事实已经证明了中国有能力与美国、与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
二、摆正自己地位。国强必霸、宗藩关系的思想在当前国际关系中仍然存在。中国提倡建立国际新秩序、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有利于中外人民的实际举措。中国领导人多次讲过“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同时这个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独立自强的国家。外交部长王毅很明确地指出,中国是当代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和改革者。作为这个地区“命运共同体”的一员,中国正在谋求在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三、要有创新的思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外交史中,在处理大国关系和领土问题方面,中国有那么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结合今天的形势,从中发现些新主意、新东西。我们花费巨大的精力去研究来自美国的理论和种种观念的同时,也应研究如何落实我们自己提出的“和平崛起”和“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国际法、国际规则是维护当今国际秩序的一个主要依据,如何灵活解释和应用该是今后关注的重点。
四、敢于善于正面交锋。我们在与美国、乃至国际社会对话时,原则讲的多,具体政策讲的少,外交式表态多,正面回应少。虽然在学者、媒体以及官方公开表态中,讲差异性观点或者原则性立场是需要的,但在双方官方内部讨论中,特别是在关键问题上,决不能长期搞“模糊”对策,必须明确立场和政策。长期似是而非的态度只会导致无法建立信任,甚至可能引发误解。
总之,如果我们刻意强调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并消极地看待未来的发展,两国间的问题很可能会越来越多,从而损害中美利益。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看待未来,并以创新精神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聚同化异,那么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将会成为现实。
(本文作者为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