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认为,下一步改革将呈现三个特点。首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改革突破;第二,政府通过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第三,立足当前也着眼长远的改革策略。
作为本届政府“当头炮”,简政放权工作亦将持续深入开展。7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下一步巩固稳中向好基础,继续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继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力度。
此外,价格改革也将持续进行,在上半年的基础上,有消息称,《政府定价目录》(2015)的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不久之后将对外公布。
王小鲁判断,后续改革措施如果顺利推进,将能够大大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也将有效解决结构失衡问题,避免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他预计,如果持续推进改革,实现在未来若干年中能够把最终消费率从目前的接近50%提高到60%至65%,资本形成率从目前的48%降至35%左右,将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和内需疲软问题,经济效率将显著提高,经济增长将得到更有力的内需拉动,加上人力资本贡献和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有希望在未来10年到20年的较长时期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突破 政策落实敢啃“硬骨头”
2015年上半年,改革力度虽未减退,但落实“最后一公里”的任务也开始加剧。有专家坦言,改革的推进过程仍然遭遇利益藩篱、地方承接能力有限等瓶颈,如果不将这一情况扭转,改革很难继续推进下去。
“现在看来,改革的方向很正确,但很多东西仍然在试点层面,什么时候能落地尚不能肯定。”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
“我们在多个领域调研发现,终归还有计划经济的阴影在束缚,地方部门无关紧要的权力下放的多,下放了以后,又增加了更多的问题,而实际下放权力太少。”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包括简政放权在内的部分改革措施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三不沾”现象,也就是一部分顶层设计定的方案、部门制定的方案、基层实施的方案互相脱节,一些地方部门观望情绪重,改革推进难度增大。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表示,国务院取消和精简下放到地方的事项,以及中央政府围绕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多数要通过地方来落实,企业、社会公众是否得到实惠,最终要由他们来评判,所以,地方的跟进、贯彻实施就显得十分重要。
“和过去不一样,现在是系统性的改革,任何一个变动都会带动一系列的改革,这就需要大家都有改革的共识。”张燕生说,政策链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带动的。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加快产能合作,推行互联网金融,核心还是抓落实。
张燕生认为,走过“不破不立”的改革初期,现在的改革应该向构建一个整体的现代化治理体制进行。他认为,接下来的改革尤其是法制层面的改革应该完善和提速。在法无禁止不可为的前提下,将一些社会治理的难点问题交给专业机构处理,政府更多地退出市场。(赵晶 方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