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网络问政倒逼政府治理转型(2)

网络问政的现实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政治层面分析,网络问政为网民搭建了一个自愿参与政治、表达政治意愿的通道和平台。首先,网络问政促使整个社会进入全民表达的时代,弥补了现实政治生活中公民问政渠道不足的缺陷。其次,网络问政提供了一个实践民主的新形式,在互联网中,人们不受空间限制而集结于某一公共“场所”,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言论,经过交流和互动形成舆论场。网络舆论场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引领下达成一个多数人认同的意见,最终形成网络政治舆论,对国家政策产生影响。网络问政正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将原本被视为上层建筑的“政”与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使公民直接表达政治意愿成为现实,推动中国政治进入一个新的空间。

第二,从社会层面分析,网络问政对于释放社会压力、促进公众心态日趋成熟化和理性化具有重要意义。改革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在从旧体向新体转变过程中必然伴生一个社会心理承受力问题。通过网络问政的社会心理宣泄渠道,有利于消除社会心理障碍,促进社会公众心态日趋成熟化和理性化。同时,网络问政也是协调政府和民众关系的润滑剂,有利于缓解目前突出的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减压阀的作用。

第三,从行政层面分析,网络问政对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有利于政府把握社会运行的准确信息,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二是有利于公民更加有效地监督政府,提升政府回应力,增进政府的合法性。三是推进政府流程再造。网络问政本身就是流程再造的产物,它打破了行政层级的困扰,重组并优化了政府的行政业务流程,使“虚拟机构”“网上办公室”“政务超市”“无缝隙服务”成为可能。

推进网络问政的规范化运行

一是出台网络问政发展规划。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新渠道。有序推进网络问政,必须坚持全局谋划,将网络问政的信息资源、制度资源、监督资源、管理和服务资源加以整合运用并集成创新,采用最切实的策略、最经济的路径、最管用的手段,对网络问政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作出整体规划和分期部署,并将网络问政纳入各级政府的“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是完善网络问政法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主题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就是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发挥法治对引领和规范网络行为的主导性作用,重点是按照科学立法要求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首先是制定相关法律。应该看到,现行法律体系对网络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应在遵循网络立法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一部结合网络技术和政治民主的《网络问政法》。该法应以党和政府对网络问政的规范运行为基本诉求,体现规范网络秩序和不妨碍公民政治参与自由的基本要求,以赋予政府义务为主要形式,把网络问政打造成为公众积极参与并进行意见表达的通道。其次是强化网络问政平台的依法管理和服务。一方面要重视和汲取网民意见,充分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另一方面要对利用网络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整治网络秩序,促进网络问政的有效运行。

三是制定网络问政工作标准。制订科学的网络问政工作标准,是政府实现网络问政目标的具体化措施。制定网络问政工作标准,有利于增强政府网络问政的规范性,提高网络问政的品质,促进政府网络问政能力的提升。标准是网络问政更高层次的规范,是根本的制度准则,适用于网络问政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政府网络问政工作标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标准时应注意考虑标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标准体系设计的规范化以及共性、个性标准的有机结合等。

四是加强网络问政模式研究。首先是加强网络问政的运行流程研究,实现网络问政运行流程合理、风险防范详尽、责任归属明晰、相关对策完备的基本规范。其次是设计网络问政风险防控模式,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的风险防控机制。再次是找准网络问政运行模式的关键环节,构建完善的网络问政机制体系。强化廉洁自律机制,构建制度约束机制,创新科技监督机制,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等等。最后是研发“网络问政监管服务系统”,实现动态化管理。

五是推进网络问政工具创新。首先要创新政府网络问政能力工具。建立完善网络问政工作制度;实施“信息管理、资源整合、平台服务”三大战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标杆管理等方法。其次要创新网络问政机制工具。尊重政府运行规律、市场运行规律和社会运行规律,推进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网络问政。最后要创新具体网络问政工具。如网络问政信息发布、网络问政回应、网络问政评估、网友留言办理机制、人机对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等。

(本文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政府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策略研究” 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11BZZ040)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政府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