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如何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在国际竞争新常态的今天,我国民族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与做优、做强,是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是关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头等大事。面对目前经济增速压力和产业转型的阵痛,坚持以“四个全面”统领我国发展大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好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工作,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速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发展新路,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其将我国民族品牌叫响世界、畅响全球,才是我们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心。

谈起民族产业,从事实体经济的相关人士应该知道,我国民族产业曾经过一段近百多年的曲折辛酸。建国后,中国民族产业才真正得到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族产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有权威统计显示,国内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10177家,中小企业总量超过4200万家。在这数千十万家的企业当中,规模以上最大的500家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达56.68万亿元,100多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数量居世界第二,其发展速度与数量可谓前所未有,位居前茅,成为世界上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国民族产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从世界品牌竞争的视觉来看,目前,我国在民族自主品牌培育方面上收效甚微。据2015年4月23日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强排名中,中国民族自主品牌榜上无名。我国企业整体规模虽连年刷新历史新高,但收入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却连续3年下滑,平均盈利能力不足美国500强企业的一半,近四分之一上榜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低于或等于1年期存款利率。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43家亏损企业,国有企业占中国大企业亏损的绝大部分。而这些企业的巿场与销售额不少源于国内市场,这些数据充分折射出目前我国企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严峻问题。

从事经济工作与品牌研究的专业人士深深知道,衡量民族产业企业是否强大的主要指标,不是企业在国内资产规模或在本土市场的总销售收入,而是企业是否真正具有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化的盈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我国民族产业企业做优、做强,铸造世界知名品牌的根本所在。

我国大中小企业为缘何陷入“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尴尬局面呢?笔者认为,关键的结因在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营能力不强,品牌意识淡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大家知道,小微企业因受自身资源与环境的制约,无法投入更多的人、财、物资源去潜心研究,创造产品,塑造品牌,而在我国目前大中型企业中却普遍存在,且屡见不鲜,实是令人费解。据2015年3月31日《时代周报》披露:“一汽三十多年的合资,却无法掌握核心技术,一次生产线发生机械故障,一汽轿车的工程师竟然束手无策,只能求外聘的德方工程师帮助,他们只用1个多小时就解决了这一故障,核心技术紧被外方控制。”其主要根源是我国前十年时间里的产业发展导向欠科学,导致国内不少企业受利益的诱惑,都挤身于房地产市场去了,那个行业可一夜暴富,有高额的利润回报。这给我国企业在研究产品,研究品牌、研究竞争,研究科技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就新常态下的制造大国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我国民族产业企业的发展资源仍集中于产业价值的低端环节,必将直接制约中国民族产业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虽面临的问题与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速度、质量不并乐观。但问题与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化解问题与解决矛盾,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市场竞争格局急待要求我们用“四个全面”的标准,向实处着力,出实招、求实效,扎实把我国民族产业做优、做强。对此,笔者认为,应把我国民族产业企业发展与品牌培育方面列入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企业家的重要议事日程,狠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是当今与未来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经济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取决于我国民族产业的做强与世界知名品牌的铸造,也是决定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关键一招。在此,目前中国的工作重心一切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以“四个全面”为指导,全方位地服务于民族产业的做优、做强与世界知名品牌的铸造,是我国当今与未来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国企为核心,民企作支撑,着力破除制约民族产业发展与品牌铸造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国企改革的质量与速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严厉惩治那些借权力之手有碍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塑造与国内外市场拓展的人和事。认真落实和解决“创新驱动”与“万众创业”的关键性问题,为创新发展与民族品牌铸造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明确服务责任,确定服务目标,责任到位,任务到人,加强监督,很抓落实为服务的总方向、总目标,总任务。为科技创新,品牌创新,经营创新,万众创业开辟广阔市场空间。建立与完善规范化、常态化的督查制度,重点消除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创新、经营创新落实过程中的“肠梗阻”现象,使中央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顺利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和《中国2025制造计划》。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