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和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建设”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协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要靠全面改革,二要靠科学发展,三要靠各地真抓实干。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一定能够按期保质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历史目标。
【关键词】四个全面 小康社会 衡量标准 全面小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总体战略布局,也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四个全面”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践创新。“四个全面”四位一体,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阶段性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手段,全面从严治党是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愿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6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此后,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中共十二大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邓小平同志1987年8月29日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小康”的意义和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面向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具体论述,即: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大体用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又是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期盼。
五年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其中特别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内容,并将经济发展指标修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