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中国制造500强弱在哪?总体盈利能力未有大改观(2)

500强企业尚且如此,中国制造业承受的压力可见一斑。“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正逐步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元气。然而,规模增速下降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受到‘三期叠加’的影响,特别是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前后夹击。”缪荣说。

长期以来,产业链齐全、成本较低是中国制造参与国际竞争突出的比较优势。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近几年,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发达国家相继展开“制造业回流计划”,像苹果电脑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松下也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另一方面, 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也开始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例如耐克、优衣库、三星等企业就已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

“现在美国电费只要5美分,有些州为了招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甚至出台免电费政策,而我们的工业电费却要7毛钱,高出一倍多,制造成本的上升让传统制造业承受较大压力。”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王树田说。

“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赖以保持的多种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已经使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

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有市场竞争力,而我国制造业仅为0.85%

为扭转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今年5月, 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希望通过“三步走”来实现中国的制造业强国目标。“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抓住此轮制造业振兴机遇,从利用人口红利转向利用人才红利,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迈进。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研发强度和创新能力。”李建明说。

传统制造业奔向新蓝海,研发创新就得舍得花“真金白银”。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处于较低水平。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85%。而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一比例达到2.5%时,制造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与国际比较看, 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即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为1.1%,而美国的这个数值是4%、日本3.4%。其中,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占制造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26.3%, 同样低于美国73.3%、日本41.2%、德国34.3%、英国62.8%、韩国58.7%的水平。

“技术创新是决定制造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研发费用投入过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导致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李建明介绍,根据中企联多年的企业跟踪调查,自2009年以来,多数“中国制造”中新产品销售比重连续下降。其中,2012年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分别较上年下降了13.65%、6.33%、3.72%。

那么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为何偏低呢?

收入利润微薄导致企业没有研发投入的空间。“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制造,在大规模投资基础上快速形成了庞大生产能力。但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也导致制造业利润偏低,从而陷入了‘利润越低,越不敢投入研发’的恶性循环。”缪荣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