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杨晓波)近期,市场期盼已久的深化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终于靴子落地,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再次拉开。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行企业。那么这些企业是如何发展的?又是如何通过“加减法”实现自身的嬗变呢?
中粮集团改革路上的“加减法”
央企整合的风吹草动总会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度。目前,庞大的央企中粮集团已经拥有有60多年历史,去年7月成为央企改革“六家试点”公司之一。
其实,中粮的改革有着历史延续。它的前身是华北对外贸易公司,在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自然灾害后,重组了国内的三家公司成立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并将使命由“出口换外汇”转成了“进口粮食”,此后,这家中国最大“粮袋子”开始了不断地创新改革之路。
1987年10月是分水岭,当时中央要求央企进行改革,逐步由管理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从此,中粮不再是管理者,而变成市场机制下的参与者,它的改革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2004年,华润集团副董事长宁高宁出任中粮集团“舵手”,接手后他很快意识到集团发展的短板:行业竞争力弱、业务发展不够稳定。在宁高宁的带领下,集团先后进行了两次组织系统的变革,并于2009年正式提出“全产业链”战略。
随后几年里,中粮集团先后收购了五谷道场、入股蒙牛、兼并中国华粮物流集团等,还引入了KKR、IDG 等境外资本参与其海外业务。这10余年,中粮的发展深深打上了宁氏烙印,按其计划,中粮或将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整体上市。
有分析认为,“中粮集团善于利用国际资本,引入股权投资者,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整合,完善产业链条建设,这不仅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缓解国家粮食难题,它经验更值得众多国企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