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县留守群体问题的成因
农村留守群体问题是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其成因,一方面与城乡治理中存在问题有关,另一方面与留守群体认知上存在问题有关。
第一,城乡二元体制的根本缺陷。城乡差别对待的二元体制不仅体现在经济体制上,还体现在社会体制上,严重阻碍了我国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农民的危机意识日益强烈,加之生养子女成本提高,为获得更多的收入机会,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或外迁。然而,城乡差别对待的社会体制,使得广大农民难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于是,他们主观上都希望能落户城市,但城市落户客观上的难度给其增加了巨大压力。再者,相较于农村偏低的消费水平,城镇消费水平偏高,更加重了外迁务工人员的生活压力。这些又迫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回迁农村,成为新一批的留守群体。从这个角度判断,农村留守群体规模将呈扩大趋势。
第二,政府各部门治理合力难形成。部门联动对于留守群体问题的解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许多留守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信息不畅,加之撤乡并镇政策的实施,在不正确政绩观影响下,地方政府很少将公共资源投入到这些偏远农村地区,它们逐渐成为被各级部门遗弃的地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种种问题,都得不到好的解决。而面对偏远农村地区救济款项不明,治安警力不足,文化发展滞后,医疗服务欠缺,基层治理落后,等等现实问题,各级部门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相互推诿。在部门治理合力难以形成的困境面前,留守村问题成为了烫手山芋。
第三,留守群体守土情节难消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调研发现,90%以上的留守群体认为,守土等于守命。留守群体中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普遍对当前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抱有观望甚至担忧心理。D村H姓留守妇女就认为,当前的经济环境,很难保证外迁子女在城市长期生活,更不敢妄想能在城市定居,因此,守住土地可以保证子女“饿不死”。此外,农村“熟人社会”生活氛围,加之某种程度上对城市陌生生活的恐惧和排斥心理,使得留守群体更愿意留守农村。然而,留守群体留村守土使得家庭结构日益残缺化,也使得家庭功能日渐失调和弱化,加之繁重的土地生产压力、贫瘠的情感生活以及安全感缺乏,留守村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