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视察的足迹遍布河北阜平、湖南湘西、甘肃定西、陕西延安、云南昭通和贵州遵义等地,他对各地的扶贫开发工作做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和详实的考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扶贫开发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要求。这些讲话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开发方面的高度智慧,贯穿了“精准扶贫”的新思维,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学术界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讲话精神,是新时期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我国进入“精准扶贫”新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前,我国处在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体制机制的僵化,存在着普遍贫困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只有380元左右,大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篇章,尤其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确立,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量民众逐渐摆脱贫困状态。数据显示,我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到1985年就已经由2.5亿减少到1.25亿。1986年以来,我国先后采取了开发式扶贫和扶贫攻坚两种扶贫模式,不断减少贫困覆盖面。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在创造就业、吸纳劳动力和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许多贫困家庭通过向城镇输入劳动力,实现了收入重心来自城镇、收入效应惠及全家的脱贫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也实施了产业化扶贫、整村搬迁等政策,有效地促进了贫困人口的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下降,扶贫工作将不得不面对“最后一群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理论与政策命题,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精准扶贫”新阶段。
第一,精准扶贫强调了扶贫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明确了扶贫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特殊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依据最新的人均年收入不低于2800元的脱困标准,2014年我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这一现象引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他明确提出,“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第二,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工作的指向性,是一种全新的扶贫工作模式。2014年10月国家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
第三,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工作的有效性,科学合理地推动扶贫开发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不同于以往的“大水漫灌”,将更加注重定向“喷灌”“滴灌”,使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在扶贫工作中真正受益。
第四,精准扶贫明确了新时期的扶贫工作方针,标志着扶贫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在新一轮扶贫工作推进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强调激发全社会活力,并且发挥贫困地区的能力与潜力。
第五,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工作的执行力,要把精准扶贫的思路贯穿到扶贫工作全过程。在贵州召开相关省份党委领导同志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六个精准”的重要指示:“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
第六,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工作的整体性,要求从宏观领域贯彻到微观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从国家层面、全局高度重视精准扶贫,要“精准发力”,同时又要把精准扶贫思想贯彻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真正实现“精准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