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在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武山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下功夫抓基础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从调研组深入调查情况来看,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新旧矛盾叠加,贫困县出现了中小学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贫困户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仍低于平均水平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贫困县内不同层次的小学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武山县共有各类小学191所,其中县城小学4所,乡镇中心小学17所,其余170所均为村级小学(含一、二年级教学点)。调查发现,县城小学总体硬件设施比较完备,教学过程认真规范,教师配备和课程设置比较齐全,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比较好。乡镇中心小学基础设施条件、师资水平和生源质量就略逊一筹。而村级小学就比较糟糕了,硬件设施大多数还处在“一块黑板一堵墙、夏蒸锅来冬冒凉”的状态,校舍面积距达标还有26万平方米的缺口,教师的食宿条件普遍比较差,有些年轻女教师反映成家后不仅无法分身照料家庭和孩子,就连自身居住安全也成问题。从教学情况看,师资力量越往基层越缺乏。据统计,全县目前共缺中小学教师1408名,绝大多数缺口在村级小学。同时,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边远山区相当数量的村级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严重短缺,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教育工作者的荣誉感、责任感下降,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从对武山县教育扶贫调查情况看,村级小学包括部分乡镇中心小学教师流失严重,愿意留下的大多是条件较好学校的教师,学校条件越差越难留住好的师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流向县城。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教师个人生活条件较差、教学环境不佳、生源不足且逐年减少。以上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虽然不排除部分教师自身思想境界高,愿在艰苦环境中奉献青春,但很难成为主流选择。
针对贫困县开展教育扶贫的具体建议
发展乡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基本通道。针对此次甘肃武山县教育扶贫实施情况的实地调研以及发现的突出问题,现就抓好贫困县教育扶贫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切实加大改善贫困县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的力度。首先应适当调整贫困县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的配套资金比例;其次是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从实地调查情况看,凡寄宿的三年级以上小学生和中学生大多数都优于走读生,生活习惯也好于其他孩子;最后应更加重视乡村学校音、体、美等专业教室的建设,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
二要进一步加快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得到了广大乡村教师的衷心拥护,特别是“越到基层越受益”的政策导向,为广大基层教师所期盼。在调研过程中,教师们强烈呼吁计划所提出的各项倾斜政策能尽快落地。一是应有计划地稳步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的工资和补贴待遇;二是统一规划建设村级小学教师的公共周转住房,改善其食宿条件,确保居住安全;三是合理调整设置教学点,既方便孩子上学,又能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
三要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出台更多的扶持倾斜政策。一是建议为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小学、初中)的贫困户子女提供生活费补助,对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贫困户子女,给予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二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更多不具备进一步深造条件的贫困户子女在中学毕业以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避免其走上外出打工的老路;三是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给予适当照顾,以减轻其家庭供养的负担和他们自身对找不到好工作的担忧。
(本文作者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党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