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战略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对长江经济带中游省市发展现状进行考察,不仅能深化对中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动态认识,也有助于探索与上下游城市群形成区域一体化新体系、产业沿江集聚带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人口与规模现状。长江中游①城市群广义上涵盖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规划范围内含31个市及部分县(区),土地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分别占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的15.5%和3.3%,人口约1.47亿,分别占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的25.3%和10.9%。城镇化率55.5%,略高于长江经济带的53%,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②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经济带中段,覆盖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域相近、文化亲缘、区位交通优越、工农业发达、人口城镇密集、城市承载能力强,已分别形成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等核心圈,但各省局限于各自的行政区划范围,发展方向和重点各自为政,省域空间布局缺乏统筹协调。
经济发展现状。从经济总量来看,2014年,长江经济带中部三省GDP超过7万亿元,人均GDP达41221元,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总量约6.06万亿元,分别约占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的21.2%和9.52%,长江经济带中部省份对整个经济带及全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逐步凸显。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1年至2014年,三省均保持第三产业比例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但与下游省份相比升级速度较慢(表2)。具体来看,湖北、湖南、江西第一产业比重小幅微降,稳定在11%~13%的区间内;江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后劲尚显不足,第三产业占比增幅提高1.14个百分点后回落并表现出低迷;湖北、湖南两省产业结构优化速度大于江西省,其中湖北省2012年工业比重小幅上涨后快速下降,2014年环比下降达2.42个百分点,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后重点转向调结构,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这可能得益于湖北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和近年来的强势发展(表2)。
从产业空间布局来看,长江经济带中部省份已初步形成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产业和市场一体化发展态势,且通过产业分工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三大中心城市形成梯级产业集群。具体到城市群内部,分析三大城市圈的泰尔指数发现,三大城市圈均从差距扩大迈向逐渐均衡阶段,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泰尔指数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表明江西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仍处于各类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过程,经济增长对邻近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依赖度较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此外,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对外市场分割程度明显高于长三角城市群,进而阻碍了各类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入,这是抑制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未来应加快长江下游长三角地区与中部省份之间的市场一体化进程。
城市体系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在加速推进。总体来看,各行政区划内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较高、布局日趋合理、网络日益完善,但跨地区对接和共享程度较低,目前正加快建设省际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港口等区域一体化运输通道,未来将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七”两横三纵轴线,打造形成多中心、网路化发展的区域互联互通格局。沿江发展轴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重点是增强武汉的辐射带动功能,提升宜昌、荆州、岳阳、鄂州、黄冈、咸宁、黄石、九江等沿江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优化产业分工协作,形成沿江产业转移和集聚带,助推与长三角和成渝等地区的联动发展。“沪昆”发展轴以“沪昆”高铁为依托,以长沙、南昌为中心,以上饶、鹰潭、景德镇、新余、宜春、萍乡、株洲、湘潭、娄底等城市为节点,重点发展和培育形成城镇集聚区,打通中游城市群东部和西南地区,成为连接上中下游地区的重要通道。“二广”发展轴以“二广”高速、焦柳铁路及蒙华铁路为依托,以襄阳、荆门、宜昌、荆州、常德、益阳、娄底等重要城市为节点,以各类高新区、开发区和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化区域合作,成为沟通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地区的纽带。京广发展轴以武汉、长沙为龙头,依托沿线孝感、咸宁、岳阳、株洲、衡阳等重要节点城市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原材料、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培育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构建沟通京津冀、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等地的重要通道。京九发展轴依托京九通道,发挥南昌、九江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沿线麻城、蕲春、武穴、黄梅、德安、共青城、永修、丰城、樟树、新干、峡江等中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共同建设赣北、鄂东等地区的资源性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成为联系京津冀、珠三角和海峡两岸等地区的重要通道。
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断扩大。受经济基础和财政保障水平等因素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体水平较低,群内三大城市圈之间相差较大:武汉城市圈的财政能力最强,其地方政府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均居于首位,分别比排名第三的环鄱阳湖城市群高出27.91和16.01个百分点。此外,三大城市圈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占比普遍不高,且对基本公共服务重视程度不一,武汉城市圈的基本公共服务占比财政支出比例最高,达60.92%,环长株潭城市群比例最低,仅41.34%。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