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形成了“顶端小、底端大”的金字塔型格局;下游地区城市职能分工互补性强,中上游地区尚未形成体系;城镇体系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运行成本高;对流域资源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建议以流域一体化为主线,构建“水轴串城”的串珠状城镇体系;以交通一体化为主轴,构建“陆轴连城”的轴辐式城镇体系;以产业布局一体化为主导,构建“产业链城”的产城融合式城镇体系;以生态环保一体化为先导,构建生态型城镇体系;以江海联动为主出口,构建江海联动的双向开放型城镇体系;形成束簇状城镇体系。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新型城镇化 束簇状城镇体系 世界级城市群 产域融合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5.18.004
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规划。主要著作有《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中国城镇产业布局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等。王振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范围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9省2市,面积205.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1.27%。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横跨东中西不同类型区域的巨型经济带,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城市体系最为完整的流域经济带,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①。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带。2012年长江经济带总人口5.79亿人,占全国的42.72%,其中城镇人口2.99亿人,占全国的42.11%,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带。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安全与成败。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主撑带。从经济总量分析,2014年长江经济带GDP总量28.46万亿元,占全国的44.71%;第一产业增加值2.38万亿元,占全国的40.8%;第二产业增加值13.35万亿元,占全国的49.18%;第三产业增加值12.74万亿元,占全国的41.53%;固定资产投资21.04万亿元,占全国的4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1万亿元,占全国的40.83%;外商投资总额1.6万亿美元,占全国的48.92%。从经济增长速度分析,2014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为7.3%,其中东部地区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8%,中部地区为7.92%,西部地区为8.76%,东北地区为5.96%,而长江经济带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8.77%(见表1),是各大板块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可见,长江经济带是继中国沿海经济带之后最有活力的经济带,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支撑带,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的战略脊梁带②,是疏通黄金水道大动脉的战略通道带。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