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与方法(5)

——长江经济带的束簇状城镇体系构想

与此同时,把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在长江经济带上重点建设1个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个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3个地区性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形成“1+2+3”梯度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新格局。

以交通一体化为主轴,构建“陆轴连城”的轴辐式城镇体系,优化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体系。针对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运行成本高,上中下游地区跨度很大的自然特点,建议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以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一体化为主轴,构建“陆轴连城”的轴辐式城镇体系,优化经济带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体系。伴随着长江经济带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区域城镇化发展也不断加速。2013年,长江经济带中内河航道里程8.9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0.67万公里里程;铁路营业里程2.9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4000公里,复线率49.8%,电化率69.7%;公路通车里程188.8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里程3.2万公里,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97.9%,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84.9%;输油(气)管道里程4.4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1089公里,民用运输机场74个,长江干线过江桥梁(含隧道)89座,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了基于流域一体化和交通一体化的带状城镇体系。未来发展要重点解决长江中游地区黄金水道“肠梗阻”问题和下游出海口“堵塞”问题,在现有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一是加快建设沿江高速铁路通道,包括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连通南北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二是加快建设沿江高速公路通道,包括建设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等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建成连通重点区域、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束簇状高速公路通道,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研究在三峡大坝地区建设三峡翻坝体系或三峡水运新船闸的可能性,目前三峡大坝过货量已经超过设计能力1亿吨,平均过船时间超过43小时,严重制约了黄金水道优势功能的发挥;四是完善油气运输管道,合理布局沿江管网设施,加强长江三角洲向内陆地区、沿江地区向腹地辐射的原油和成品油输送管道建设,完善区域性油气管网,加快互联互通,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沿江城市群的油气供应保障通道;五是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快建设上海、南京、连云港、徐州、合肥、杭州、宁波、武汉、长沙、南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1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增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交通一体化的发展,将长江经济带上的大中小城市、港口、城市群、产业园区、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级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节点有机连成一体,形成“陆轴连城”的轴辐式城镇体系。

以产业布局一体化为主导,构建“产业链城”的产城融合式城镇体系,优化经济带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针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城市职能分工互补性较强,而中上游地区尚未形成互补的职能分工体系、同质化竞争大于合作的现实,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议推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的一体化,形成链式联动的产业升级体系、产业梯度转移体系、物流产业体系和产业通关一体化体系等。一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带产业升级转型。据统计,长江经济带R&D投入占全国的43.93%,专利申请数占全国的54.02%,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均占全国的42%以上,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因此,应充分发挥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自主创新,把长江经济带建成为产业创新集聚带。

二是依托沿江国家级及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导,重点沿江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迈向2025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是科学建设沿江国家及省级新区,把新区建成为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新产业空间和创新空间。

四是大力发展滨江旅游业。充分发挥长江沿线各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优势,构建由精品旅游城市、精品旅游线路、精品旅游景区、精品旅游度假休闲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构成的长江黄金旅游通道,把长江经济带建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

五是推动流域上中下游的产业梯度转移与合作。在着力推动下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依托中上游地区广阔腹地,增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建设上下联动的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推动产业协同合作、上下联动、江海联动、产城联动、链式联动发展,逐步构建“产业链城”的产城融合式有链有群型城镇体系,优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以生态环保一体化为先导,构建生态型城镇体系,缓解经济带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压力。针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面临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压力,推进流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一体化,构建生态环保型城镇体系。一是强化长江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建设沿江、沿河、环湖水资源保护带、生态隔离带,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思路   战略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