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新时期农村贫困问题及其治理(2)

新时期农村扶贫新机制

缓解非收入性贫困。新时期,贫困更多地体现在农村贫困人口与城市人口、农村富余人口相比较所呈现的相对贫困上。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尚未达到足以让其走出贫困陷阱的临界点;另一方面,非收入方面的贫困,如教育、健康、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支出也在消解农村贫困人口从事经济活动产生的收入。因有限的收入被不断投入到教育、健康、住房等方面,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以致自身缺少摆脱贫困的长期的“造血”功能。解决或消解非收入性贫困,要提高扶贫措施的“输血”功能,使贫困人口能够腾出资金并将其投入到“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中,这等于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财产水平,并且将有助于贫困人口通过开展经济活动提高自身长久脱贫的能力。

确保贫困人口的收益。当前,贫困已经呈现出某种结构性特点,优势群体对扶贫资源和收益的捕获非常明显。任何扶贫项目一旦开始实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依托自身具有的资金和其他社会资源优势,往往会率先获得项目支持,或者获得更多的收益。这种情况,在那些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开展扶贫实践的资源丰富地区极易发生。因此,必须在制度设计层面寻找激发企业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同时建立起确保贫困人口收益的制度性机制。比如将扶贫资金折股和在公司派驻独立财务人员等,当然这需要将扶贫资源交给贫困人口由其直接决策。

整合资源投入。尽管国家在贫困地区大规模投资,遗憾的是,不同部门的各种资源很难通过一个有效的瞄准机制被整合到扶贫开发中来。从目前的情况看,贫困凸显的情况多存在于那些处于山区和边远地区的自然村落。因此,将贫困的自然村落作为消除“贫困死角”的基本单元,有利于各种资源的整合投入。需要把来自政府、民间和市场上不同类型和有不同使用要求的扶贫资源整合规范到科学的框架之中,并且能使这些资源的投入产生“积累”作用。基于贫困村的综合投入,可以将投入的资源逐渐转变成贫困人口拥有的物质、文化、社会经济的财富存量,以此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财富水平。

改革、创新扶贫方式。扶贫资金以总额,而不是项目的方式下放到地方。同时,要考虑贫困人口如何参与决策的问题以及引入第三方的独立监测机制,否则将会出现新的资金使用方面的问题。此外,扶贫是系统性的社会工程,群众运动式的参与和大批量干部驻村到户等虽能强化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但若没有很好的规划和培训,特别是没有具体的项目任务,很容易使扶贫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扶贫攻坚的难点,在于扶贫资源到达贫困人群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出现“短路”。由于基层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各种事务都集中在他们身上,负担累累,很多无力做到精准扶贫。因此,如何动员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对于实现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制定科学、长远的农村扶贫规划。由于贫困地区人口的不断外流,贫困村出现了承载扶贫开发主体缺失的问题,对很多以留守人口为主的贫困村进行建设的确存在备受争议的公共资源投入效益的问题,但是贫困乡村作为贫困人口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不会消失。把贫困村作为扶贫开发的综合治理单元进行建设,同时对贫困人口进行个体帮扶将会成为未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故而制定科学、长远的农村扶贫综合治理规划,并按计划分年度对其加以实施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有益举措。

(本文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贫困问题   时期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