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可以概括出三大新论:“乡村本位看‘三农’”,“‘两山理论’找出路”,“县域治理做文章”。如果说乡村本位理论,是决定“三农”问题解决之道、乡村定位的“天”的问题,那么“两山理论”则是乡村发展如何落地的“地”的问题,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关注的县域治理,则是解决“三农”问题中“人”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思维,是一个包含天地人三者系统协调,充满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中国智慧的思维。
【关键词】三农 乡村本位 乡愁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认识“三农”新思维:乡村本位看“三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作为有着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恪守乡村和农业本位是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历代执政者的坚守,也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所一直恪守的治国之道。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乡村本位的意识开始淡薄和动摇。在许多地方城镇化规划中,把解决中国农村与农民的发展问题统统寄希望于城市化的一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作用下,失去信心和失去希望的乡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最大的障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高度关注决定中国乡村命运的乡村地位问题。早在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北省鄂州市考察农村工作时就十分担忧地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乡村在中国走向新常态发展中的本位地位,从乡村本位出发探索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之道、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习近平关于乡村本位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立足历史看乡村,明确提出乡村是中国文明之根的地位不能动摇。
针对中国城镇化中遇到的问题,针对以狭隘的经济主义思维判断乡村价值的认识,习近平以其富有诗意的“乡愁城镇化”思想,从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明确了乡村在中国城镇化中不能缺失和不可替代的地位。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城镇化要成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随着时间的推移,习近平的“乡愁城镇化”理论逐渐完善,成为指导中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的“乡愁城镇化”理论,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度深化为“传承乡村文明”的新思想。文件明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
习近平的“乡愁城镇化”理论,从三个方面肯定了乡村具有城市不能替代的功能和地位:第一是中国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之载体,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之根。作为乡村社会主导的文明模式,中国文明之根不在城市,在乡村。其次是中国农村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粮食、劳动力,而且在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规避风险上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第三是中国城市文明和文化发展,也不能离开乡村。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属,记得住乡愁的家园。特别是在中国初步完成工业化、实现温饱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就会越来越重要,而要回答与解决这些问题,源头不在城市,而在乡村。
二是立足农民本位,明确提出乡村是中国发展底线不能突破。
乡村本位的核心是农民,习近平的农民本位思想集中体现在,通过一系列通俗语言所表达的乡村发展底线论上。“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通俗表达,就是要告诫全党,中国乡村与农民既是中国发展不能突破的底线,也是中国走向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2012年2月16日,习近平在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上致辞时明确提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是基本国情,农村就是这一基本国情的最大实际;中国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绝大部分就在农村。这就是为什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的原因所在。无论城市化能够吸收多少农民成为市民,只要乡村在中国发展的根性地位不变,“乡村兴则中国兴、乡村衰则中国衰”的规律就不会变。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是国家大局稳定发展不能突破的底线。在一定时期,在资源约束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发展工业、推进城市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是中国发展必须坚守的底线。
破解“三农”新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
如何破解中国“三农”问题,是习近平长期思考的问题。在习近平“三农”思想中,有一个理论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这就是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习近平的“两山理论”,不仅是引导中国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理论和新出路。
首先,习近平的“两山理论”产生于乡村。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到安吉县余村进行调研时,针对余村如何利用青山绿水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做法,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随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对这个论断进行了系统阐述。
其次,浙江农村成为“两山理论”的最大受益者。十多年过去了,浙江省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坚持以习近平提出的“两山”发展理论开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到目前为止,实践证明,“两山理论”是一条让乡村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之路,也是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浙江的农民和农村成为“两山理论”的最大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