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思想新内涵

核心提示: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摘要】如果说民生优先的决策能够复活乡村社会的基础性活力和生机,那么,习近平同志视农村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思想,则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指引出了另一个核心目标:以良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守护我国的乡土文明家园,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城乡融合 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守护乡土文明家园

习近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同时,农村也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是我国乡土文化的根。

当前阻碍农村发展、影响农村社会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农村民生基础设施薄弱、民生服务体系脆弱、民生管理体系软弱。因此,在推动农村扶贫攻坚开发、区域连片扶贫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上,首先是将农村民生基础设施的改善作为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其次是加强民生管理和服务以及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网络。中央提出要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重视空心村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使得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更有针对性。

如果说民生优先的决策能够复活乡村社会的基础性活力和生机,那么,习近平同志视农村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思想,则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指引出了另一个核心目标:以良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守护我国的乡土文明家园,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农村的社会治理制度,也必将充分体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守护乡土文明之根的制度基础。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中国农村优秀的传统治理制度、组织和形式,在今天的社会治理中,充分吸收其精华部分,形成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让社会管理和服务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创新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党群协商互动的乡村治理机制

农村建设和治理的核心力量在于基层党和政府的有效管理与服务。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三农’工作,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而言,要在如下三个方面开展改革创新,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夯实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

一是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激活基层干部和人才队伍活力。习近平提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习近平同志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先导,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严查小官腐败和“苍蝇”,初步净化了基层风气。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带头人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水平。提出要重视本土“永久牌”和流动“飞鸽牌”两类干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剔除杂质、扶正风气、激励人才,就会形成基层工作的新动力和新活力。

二是创新基层管理和服务,健全农村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健全以强化公共服务为核心,政府公共服务下沉与基层群众参与紧密结合的农村社会治理体制。首先,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完善乡镇政府功能。进一步理顺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其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和乡镇服务中心,便于服务农民群众、了解民情,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群众的各种难题。再次,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工作,实现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是建立党群协商民主机制,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用心听民声,以情察民意”,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农村社区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和机制,是引导农民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化解矛盾纠纷、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点,是就农村建设农村,还是在国家工农和城乡整体规划中建设新农村,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将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责编/杨鹏峰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申唯佳]
标签: 乡村   内涵   时期   思想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