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汉林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美丽乡村建设投资》课题组成员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发展生态农业,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型城镇化关系发展转型、改善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其本质是国家富强,人们幸福。要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农村,核心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胡石英老师作为农业部“美丽乡村”课题组组长,2014年带动“美丽乡村”课题组成员三次到重庆实地考察,最后选择重庆南山村作为“美丽乡村”的试点。
我主要讲一下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应该把握的几个方面,一是要坚持以生态理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多年来,胡石英老师一直关注以生态环保、城市安居、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提出生态综合体,不断从人类居住、历史环保、生态平衡、回归自然、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很好的阐释,从材料结构、工程机构方面给了很大的支撑,降低了费用,真正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在干部中树立生态意识,一方面要落实干部的生态保护责任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增强预测发展、平缓发展、低碳发展的意识,要遵从乡村自然发展规律。其次,在规划上要建设生态理念,要以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做好顶层设计;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办、社会主推,在建设中要增加生态科技,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环保科技创新,从信息、金融、人才各方面为农业生态科技产业提供支撑。在群众中要形成生态队伍,加大群众生态思想的教育,强化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努力构建支撑“美丽乡村”的生态综合体系,以重庆南山村为例,南山村处于城市和乡村的接合部,农村劳动力90%进城务工,耕地闲置高达70%,土地稀缺,所需建设用地与土地资源的紧张矛盾明显。园区经济发达,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环境压力较大,在开展美丽乡村试点,达到产权互动、要素聚集、资源节约、和谐发展的目标,达到以近郊带动远郊共同富裕的生态城市化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小镇。重点打造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居住环境的打造,利用众多成熟的高新技术和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对土地的整治和现有建设土地的综合利用,建成“三养”中心。
二是建成露天蔬菜还有生态科技、教育基地、水果种植基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资源消耗。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现代一体设施农业,坚持农商一体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产业现代化原则,创建一个露天种植、景观化种植、土壤有效改造、农产品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现代一体农业园区,解决农业的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问题。坚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生态原则,通过资源再生流水线工艺第三代资源化再生,将城市和农村的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降低项目的成本。达到同产连销,打造三网合一的体系,打造绿色食品安全,实现绿色农产品从农民到市民餐桌的一站式配送,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的出产率、利用率,解决农民产销食品安全问题。
三是在建设当中要有模式创新,在这个项目过程当中,人本、治本,贡献智慧的专业管理团队,拥有投资主体,三方合作各自发挥优势。在运作模式上的创新,农业用地采取农村合作社加土地流转,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成为合作社的土地,合作社将集中的土地进行流转,部分的建设用地可采用,农民将宅基地交给合作社进行集中建设,按原有的置换标准进行置换。在管理机制上的创新,采取农商合作社管理,农民通过农商合作社成为项目的主人,把全部精力投入项目的打造,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工商资本和投资方负责资本监管,减少成本。
责编/张寒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