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员编制制度。一是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数量。在编制数量方面,不能单纯以减少多少编制为机构改革成功的衡量标准,应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客观需求,该精简的精简,该增加的增加,切忌一刀切。二是改变人员编制的“倒挂”现象。改变目前从下到上,人员编制呈现的明显的“倒金字塔”现象,形成从下到上的“正金字塔”状态,使有限的人力下沉基层,直接为民众服务。三是调动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基层公务员事务繁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但上升空间极其有限,且各方面待遇往往较高层级政府部门公务员要低,用基层的话叫“政治上无前途,经济上无甜头”。这种状况大大影响到了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因此既要打通基层公务员上升的通道,也要使各方面待遇往基层倾斜。
扩大改革的民众参与。一直以来,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遵循政府自上而下、自导自演的模式。缺少民众的有效参与,取缔部门利益、有效转变与整合职能、科学设置机构等方面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实际上,扩大改革的民众参与有着重大意义:第一,能够汇聚民智,反映社会大众对于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和呼声,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学性。诚如有学者所指出:“事实上,对那些直接面向民众的公共服务部门、行使市场准入裁定权力的审批部门以及调控本地区市场经济关系的监管部门,民众要比编制改革部门更熟知其职权边界、监督真空和易于设租寻租的环节。”④第二,可以形成强大的外部压力,有益于取缔对历次改革造成重大掣肘的部门利益。第三,可以提升改革的民主化程度,使最终的改革方案更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第四,能够引导民众理性诉求,锻炼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促进民主化进程。下一步大部制改革中,应改变仅仅由少数领导拍板决策的做法,发扬民主,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改革草案出台前,应邀请公共管理学、行政法学、经济学等方面专家进行前期的调研和论证。改革草案形成后,通过政府网站或其他媒体向民众公开,并设定有效的途径,规定一定的期限征求各方意见。意见征求完后,加以归纳分析,并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同样要向社会民众公开相关信息,接受各方监督。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内涵式大部制改革视野下政府职能根本转变研究”和山东政法学院科研发展计划项目“当代中国政府行政正义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ZD034,2010Z07B)
【注释】
①樊东方:“日本交通管理运输体制概况”,《交通运输》,2008年第11期,第78页。
②石亚军主编:《透视大部制改革:机构调整、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实证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4页。
③严冰,黄茜:“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速”,《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3月31日。
④郑渝川:“‘大部制’改革不能远离公众视野”,奥一网,http://www.oeeee.com/a/20090401/713863.html。
责编/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