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以四个“调适”促干部善作善为

适应经济转型客观规律,实现经济转型稳步推进,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铺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转型、积极适应经济转型、顺势引领经济转型,是摆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当前部分干部中存在的三种消极情绪

从笔者经调查后所了解的情况看,目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对经济转型新情况、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明、思路清、决心大、干劲足,但也有一些干部存在三种消极情绪:一是抱怨情绪,即对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依赖,对经济转型缺少思想准备,抱怨转型“拐弯太急、转得太快”,原有的格局“被打乱”,重构格局“有困难”,增速“下来了”,日子“难过了”。二是畏难情绪,即认为经济转型牵扯问题多、阻力大,既有“瓶颈”,又有“阵痛”,不好搞,难作为。三是“挂起”情绪,即“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经济转型中“随大流”不会出错、“慢慢来”不用着急,这种心态造成的行为表现就是文件传达了没有“下文”,任务确定了迟迟不动。还有些领导干部“为官避事”,不怕“平生耻”,就怕“出问题”,以“转不好大不了挨板子,转出事弄不好丢帽子”的心态搪塞工作、保全自己。

以上这三种消极情绪,直接导致一些干部在推进经济转型中出现“四个不到位”:一是观念更新不到位,只强调高速发展,不考虑发展的协调、平衡、可持续问题;只重视增量扩能、铺大摊子,不考虑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结构性矛盾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只盯着传统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不考虑催生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问题。二是认识深度不到位,缺乏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大势的认识和把握,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学习不深、理解不透,把经济转型当成是一般经济现象和经济工作,没有站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三是思路方法不到位,引领经济转型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偏弱,存在想干不会干、工作不得法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转、转什么,抓不住主要矛盾,理不清工作思路,该拍板时犹豫不定,该决策时议而不决,延滞了转型步伐,影响了转型质量。四是责任担当不到位,求稳怕事、求成守摊思想严重,不愿牺牲局部保全大局,不愿摆脱束缚走出新路,不愿保持定力艰苦工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为使干部在经济转型中善作善为,应做到四个“调适”

调适理念,切实解决观念不适应的问题

创新,始终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原动力。站在历史新起点,总揽改革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敢于、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总书记还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创新,源于观念更新;转型,先要转变思想。中央明确要求,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抓紧推进转型发展,这充分说明了解放思想之重和更新观念之迫。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当下,我们再一次处在解放思想、谋变求新的关键时刻。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推进转型发展和推进思想解放有机结合起来,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转变思维,坚持“以思想引领变革,以创新激发活力”,拿出“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和“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努力在为什么转型、怎样转型等问题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以观念转变引领经济转型。

调适视角,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谋发展之业、举转型之重,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提醒全党同志:“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唯其严峻,方显本色;唯其艰难,方显勇毅。而要夺取这场伟大斗争的胜利,首先要头脑清醒、认识正确。各级干部都应充分认识到,推进经济转型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重大发展任务。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倘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讳疾忌医、不敢正视,必然使问题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最终陷入畸形发展怪圈,甚至毁掉改革发展的成果。

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主心骨”。今天,在深化改革、加快转型的重要关头,党员干部更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对中央关于经济转型决策意图、重大意义和战略部署,要在融会贯通和全面把握基础上,着眼于统一思想、消除顾虑,不失时机地做好群众宣传工作。尤其是要向群众讲清楚,全方位转型升级的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集中表现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

过去,我们拉动经济主要靠资源要素的投入,靠投资和外需,现在要转向外需、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协同拉动;过去,我们搞“世界工厂”,现在如果仅满足于做“加工车间”,就会在世界生产链条和国际分工中处处被动。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经济下行新压力,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对于稳定社会预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速“换了一档”,但结构调整“升了一级”,民生保障“进了一步”。各级干部要在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形势严峻性的同时,更多地释放积极信号,提振市场信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作善   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