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能力,切实解决方法不对路的问题
经济转型发展,面临诸多“拐点”,遇到许多挑战。这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块“试金石”,它能考验和砥砺干部的能力素质。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不知道向哪里转,以及不知道该怎样转;还有些干部在服务引领转型发展中说不上话、插不上手、摆不正位、弄不清责,想“帮”却帮不到点子上,想“引”却牵不住“牛鼻子”。归根到底,这些都在于干部的能力素质有“短板”、执政水平不够高。
不怕面前有山,就怕心中无路。经济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到“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就必须立足全局抓大事、善于统筹揽大局,就必须练好内功强素质、提高能力强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干部“少一点酒酣耳热,多一点伏案而思,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既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提高自身执政本领的需要,也是知识补缺、提高能力的最好途径。重任之下,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刻苦学习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推动经济转型的战略思维、科学方法、基本原则和途径举措,以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转型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把中央决策部署对接具体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
实践,始终是干部成长的大熔炉、成才的大课堂、成事的大舞台。各级领导干部应在经济转型发展伟大实践中当好先行者和带路人,紧盯转型下功夫,围绕转型做文章。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给经济转型升级装上“助推器”,给片面追求GDP戴上“紧箍咒”。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明确主攻方向,抓住关键环节,以重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带动经济转型深入推进。要通过工作作风的转型升级来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一切为转型开路,一切为转型服务,一切向转型倾斜,一切奔转型使劲,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任何治国之谋、务实之策、管用之招,都根植于人民群众。经济转型是任务,是使命,只有逢山劈路,没有一点退路,要拼出一条成功转型的路子,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善于倾听群众呼声,疏通民意上传渠道,实在地而不是虚晃地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相信转型、拥护转型、支持转型、参与转型的内在活力,从而开创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调适担当,切实解决工作不得力的问题
深化改革、推进转型,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奶酪”,碰到复杂矛盾的羁绊。与其说这是一次“大考”,不如说这是一场“决战”。面对转型,如果我们缺少勇气、没有胆识、畏首畏尾、不敢出招,改革就难以进行,转型就没法落地。应该看到,这是现实威胁,决非危言耸听。
解决经济转型中的问题,重在理念和战略,但更重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并且强调:“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可以说,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正是因为有无数敢于担当的共产党员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我们党才在过去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胜利。在新的历史阶段,各级干部肩负着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神圣使命,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担当就不可能履行使命。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担当,就意味着“在其位、谋其政”的履职尽责,“知其难而为之”的执著追求;就是要当“局内人”、不当“局外人”,当“有责人”、不当“自在人”,真正以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战斗在转型“主战场”,冲锋在转型“第一线”;就是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觉,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就是要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就是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培养闯的精神,强化闯的意识,优化闯的环境,提升闯的能力,只要有利于经济转型的事,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逆境中找出路,在变通中找办法,在创新中求突破;就是要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思路要实,措施要实,办法要实,工作要实,翻箱倒柜地查问题、找原因,脚踏实地抓落实、求实效,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发展实绩,博得群众好感,赢得群众认可;就是要像“满心窝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勤勤恳恳、鞠躬尽瘁”的牛玉儒、“把自己当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路”的孔繁森、“永远不忘党恩、永远跟着党走”的高德荣等党员干部那样,拼出干事姿态,焕发创业激情,共克转型之艰,共度发展之难。
(本文作者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