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宜居红河 美丽家园(2)

——红河州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工作情况

(五)城乡统筹有新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理念,坚持规划引领,依法有序撤村迁村并村,散户并成寨,小村并大村,边远靠集镇,着力发展“百户村、千户村、万户镇”,引导农村居民有序迁往行政、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齐全的中心村和中心集镇居住,加快了人口、产业和公共资源的聚集,优化了公共资源的配置,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良性互动发展。目前,涌现出了石屏县龙港新村、元阳县哈尼小镇、蒙自市尼苏小镇等一批崭新的美丽家园新村,城乡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改善。

(六)乡风文明有新呈现。美丽家园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协同推进村民道德素质提升、精神文明创建和乡村社会管理创新,开展“六美”乡村创建和“晒村规·赛民约”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扎地生根,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促进乡村治理方式转变。

(七)干部作风有新转变。美丽家园建设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检验党员干部作风平台,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挂钩帮扶结对成亲,入村入户,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州县两级领导和部门深入挂钩包保联系点7928次,开展工作16668次,帮助协调解决问题5829个,协调到位资金5.2亿元,有效解决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坚定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谋发展的决心,提升了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八)扶贫开发有新成效。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转变以往“大水漫灌”或“撒胡椒面”的粗放式扶贫,瞄准扶贫对象,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发挥美丽家园“1+N”聚合发展效用,着力推进安居扶贫和产业扶贫,把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安居、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融入“美丽家园”建设,投入扶贫项目资金3.69亿元,其中,实施扶贫安居房改造3100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700人。着力推动产村产镇融合发展,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15亿元,重点培育了“六个百万亩”优势产业群、“四大”特色产业群等一批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群。

三、主要做法

2013年5月以来,我们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结合群众现实需要,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确保了我州美丽家园建设稳步推进。在稳步推进美丽家园建设中,我州积累了一些操作性强、极具指导意义、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和做法。

(一)坚持政府引导。按照州级顶层设计、县市具体负责、乡镇组织实施、村组抓好落实的思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州美丽办根据领导小组要求和工作实际,制定“美丽家园”行动计划相关政策文件,来定好基调、把好方向。各县市、各部门根据州委、州政府要求,切实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全面履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的职责,充分发挥统筹、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项目、统筹资金,整合并捆绑使用各项相关项目资金,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和组织推动工作,充分调动企业、社团、社区、村组、群众参与“美丽家园”建设的积极性,最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的工作推进机制,以及有人管事、有人做事、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规划引领。规划设计在美丽家园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规划设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美丽家园建设的质量和品味,影响到建设的成本和效率。美丽家园行动计划秉持城乡一体的规划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四规合一”,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区域一盘棋、全域一张图、长远一贯性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坚持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散户并成寨、小村归大村、四山迁朝路、边远靠集镇”的要求,结合各地的自然人文、民俗民情和建筑特色,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集镇和村庄规划,设计了400余套多样化的民居户型供农户选择使用,充分凸显地域、民族和乡土文化气息;坚持规划的约束作用,无规划不动土、无设计不施工,一张蓝图管到底,保证村镇整体建筑风格、外观和模式的相对统一、美观适用,有效确保了美丽家园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实践证明,美丽家园建设牢固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坚持“四规合一”,抓好村庄民居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坚持科学的规划引导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坚持把规划实施作为美丽家园建设的基本环节,做到符合规律不折腾、统筹推进不重复、长效使用不浪费,充分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长效性,使之既符合当地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又确保规划不偏、落实不难、建设不乱,有效加快了我州城乡发展规划与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态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着力解决了收入、住房、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等老百姓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推动了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促进了人口、产业、公共资源“三个聚集”,有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了社会资源公共利益最大化。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