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地方优势,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以生态、村落、郊野、田园、古镇、人文等资源为依托的全景式特色古镇观光区、古村落生态文明村寨休闲区、天然风貌郊野田园休闲区、旅游小镇度假区、特色农业采摘主题园区等乡村旅行聚集地
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农业,围绕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至关重要。红河州在寻求产业兴村,探索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围绕城乡一体化优化产业发展
产业支撑是确保美丽家园建设的根本。产业强,美丽家园建设推进步伐就更加坚实;产业新,美丽家园建设就更具后劲;产业特,美丽家园建设成效就更加凸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有效保护坝区农田。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集中区。设立土地资源储备机制,提高坝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2011年,全州完成土地整治项目54个,新增耕地9.82万亩,实现了“补大于占”。二是加快建设山地城镇。按照“山坝结合、山地特色、山水园林、组团发展”的思路,红河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形成“一轴(沿红河谷城镇发展主轴)、三区(河口、屏边东南部城镇发展区,元阳、红河、绿春和金平西南部城镇发展区,石屏、建水、蒙自、个旧北部城镇发展区)、五点(红河县迤萨镇、元阳县南沙镇、个旧市蔓耗镇、金平县马鞍底乡、河口县河口镇)”的城镇总体空间构架。2011年,红河州全州投资8.9亿元实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15个,全州城镇化水平达37.2%,滇南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达70%。建水临安镇、西庄镇,河口南溪镇等全省旅游小镇或特色小镇项目顺利实施,绿春县“削峰填谷”工程被云南省列入了山地城镇发展和地灾防治一体化开发试点项目。三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个开蒙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开远市被列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公共事业、社会保障体系等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快。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培植力度不断加大,民生工作不断改善。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和边疆“解五难”工程也得以有效实施,切实加快了南部经济发展。
构建“南北”产业发展格局
红河州立足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北部百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南部山区综合开发“两大战役”。即在北部蒙自、开远、建水、石屏、弥勒、泸西六县市,连片成带建成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新建、改造提升交通路网、电力、水利、通讯等设施,构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巩固提升特色优势种养业,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生产,着力构建红河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庄园化、庄园品牌化、品牌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建设六大样板、十大基地、十二大园区,打造红河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在南部山区,大力发展“六个百万亩”优势产业群和“四大”特色产业群,将沿河、沿路,绕城(镇)、绕田、绕山地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千亩连片、万亩成带产业区,着力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
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
坚持以资产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积极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目前,红河州拥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29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7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60家、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户1933个、家庭农场946个,还有日益发展壮大的专业大户以及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初步形成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一乡一业”现代农业经营格局。
打造品牌特色效应
一是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红河高原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紧紧围绕红烟、红酒、红果、红菜、红木、红米、红药、红糖、红畜九大“红系”产品,积极打造“红河九红”品牌。二是精心培育高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在做特民居、做美村庄的基础上,发挥生态、村落、郊野、田园、古镇、民俗、人文等资源优势,扶持农家乐、农家旅馆、民俗文化传承及特色旅游商品营销,着力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村落,促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