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兴村助力区域发展
壮大传统产业
红河州各市县由于地理条件、历史传统和文化悠久等优势,特色文化资源和产品异常丰富。虽然过去传统产业引领了红河州各市县经济的发展,并为全州经济持续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关注量的变化,而忽视质的提升,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必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层次偏低,企业规模偏小;二是产业集聚度弱,集约性不强,产业链短;三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四是生产经营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制约压力大;五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六是优势企业、潜力企业社会化分工不够,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集聚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七是社会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外部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激励探索、鼓励合作、提倡冒尖、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不浓。这就要求红河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
培植新兴产业
红河州地区多高山坡陡,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最低海拔76.4米,最高海拔3074.3米,地理气候类型多样,是全国中草药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适合发展热带温带乃至寒温带的传统中药材种植。据1987年红河州中草药资源普查,红河州已查明记载的中草药达911种之多。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红河州就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开展中药材野生驯化,加大人工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企业。到2013年,全州共有制药企业5家,植物提取生产企业6家,医药制氧企业1家。拥有可以生产中药制剂、西药制剂、生化药制剂、原料药级植物药提取、中药材饮片产品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合剂、酊剂、粉针剂、注射剂12个剂型、170多个品种的生产能力。以灯盏花、板蓝根、通关藤、银杏、葛根、龙胆草、药用石斛、重楼为主的地区中药材原料基地种植面积达77.1万亩,生物医药总产值36.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4.08亿元,农业产值4.22亿元。
提升优势产业
红河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地区特色和优势,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集中资源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了代表红河州烟草产业、酿酒产业、水果产业、蔬菜产业、特色优质稻产业、观赏苗木产业、制糖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畜牧产业的红烟、红酒、红果、红菜、红米、红木、红糖、红药、红畜九大“红系”优质农产品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既要培育规模种养大户,也要着力抓好一家一户的调产,解决一家一户的增收难题。着力做好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市场主体、完善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等工作。蒙自市积极引导群众树立“以房带产”的理念,因地制宜加快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并在贷款建房带来的还贷压力下,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雨过铺镇永宁村积极探索“合作股份”新举措,找准着力点打开农民增收的大门,以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采取“群众自愿、政府搭台、企业引领”的方式,引导部分群众流转2000亩土地,引进3家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完成了400亩葡萄园和200亩养鸡场建设,使参与合作股份的农户每年均能获得产业分红。
发展乡村旅游业
依据地方优势,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以生态、村落、郊野、田园、古镇、人文等资源为依托的全景式特色古镇观光区、古村落生态文明村寨休闲区、天然风貌郊野田园休闲区、旅游小镇度假区、特色农业采摘主题园区等乡村旅行聚集地,增加了人们日常旅游的选择,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强在产业”,再一次突出了产业培植对美丽家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要进一步在美丽家园建设中做好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以做强产业来支撑和拉动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加快开放合作步伐
红河州充分利用作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良好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桥头堡前沿窗口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全力打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模式。加强开放平台建设,红河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取得巨大进展,中国—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口岸设施建设和通关便利化工作得到加强,与越南的跨境合作更加密切。2011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依托昆河经济产业带和石文经济产业带建设,统筹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与滇中经济圈、滇西经济圈等的协调发展。切实加强与泛珠三角、成渝特区、“两广”地区的经济联系,深化国内区域合作。2011年,州内企业积极参与了“珠洽会”、“昆交会”、“中越(老街)国际贸易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州新签合作协议资金232.5亿元,引进外资17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48万美元。州内企业“走出去”承包境外工程3项,完成境外投资987.2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