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全国经济连续30多年的快速增长的同时,到20世纪的前几年,区域非均衡发展导致的区域差距扩大、区域间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的问题相继显现,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区域差距扩大的问题。资料表明,1979年~1991年,沿海与内地相比,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差距扩大了10倍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差距扩大了4.4倍。1995年,镇居民收入最高的5个省份均在东部地区,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2%~174%,而最低的5个省份4个位于西部,1个位于中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77%;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5个省份也全部位于东部,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6%~259%,而最低的5个省份全部集中于西部地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5%~65%。这表明,地区间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已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
区域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加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工业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东部,形成东、中、西的梯度分布;而自然资源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形成所谓“逆梯度”的分布。因此,在东西部之间事实上存在一种分工协作关系:在传统的价格体系下,中西部落后地区向东部输出廉价的农矿初级产品,而高价输入东部的加工产品,造成大量的利润流失和税收转移,东部地区则获得了“双重利润”。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施地方分权,各地方相应获得了一定权益,区际关系也开始按照商品经济原则来运作,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各省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密切相关。为了加快本地区的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维护地方利益,中西部地区各省也开始向高利率的加工工业投资。这样,一方面导致了地区间为争夺原料而发生各种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造成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此外,一些地区为了发展和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设卡封关,大搞市场封锁、地方保护主义限制本地资源流出和外地产品流入,形成地区间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壁垒,妨碍了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合理流动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发展机会上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均等。东部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和体制优势,迅速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形成了市场体系相对完善、产业外向度高、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和人民往往是以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形成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影响到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探索区域发展战略的方向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