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区域政策:跨域治理的重要工具

中国的国土面积大、人口资源多,不同地区之间在自然和人文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样的国情对国家治理构成了挑战,在政治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博弈与权力平衡。地方与中央的博弈发生在众多领域和层级中,跨行政区的区域便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区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一般都存在着地方与中央的博弈。中国既有跨省的自然地理区域,也有跨省的文化区域,比如岭南文化区、东北文化区等。经济发展、市场活动不是按照行政区的划定范围开展,而经常是跨行政区进行的。这就要求重视并切实提升区域的治理水平,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区域政策作为区域治理的主要工具,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区域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区域是介于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中间层级,区域的范围大小不一,但都涵盖若干行政区,如长三角区域就是由沪、浙、苏三省市组成的。区域政策是区域治理的主要工具,具有多层次、宽范围的特点,是一系列政策的集合,在中国主要包括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和专项区域政策。区域发展战略是制定区域规划的前提,也是专项区域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没有专项区域政策与规划,区域发展战略也难以推行。

中国的区域政策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全局性政策,以国家整体作为政策对象,包括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明确了全国范围内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带的发展目标,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内全国各类区域开发的强度。第二个层次是各类具体区域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12个省区。尽管区域政策覆盖面广,但大多为专项政策,以解决区域问题为主要任务,如对口支援政策主要针对处于边远的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问题,由东中部的省市、中央国有企业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部分事业单位,对口支援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

区域政策中既有分配性的政策,如西部大开发等针对问题区域的政策,也有再分配性的政策,如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安排的对口支援。还有调节性的政策,这类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不同类型区开发强度的限制。区域政策也可分为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比如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的支持政策就属于鼓励性政策。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中国区域政策中首次出现的限制性政策,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资源和生态约束的阶段。在鼓励性区域政策中,又可以分为一般支持性的和帮扶性的。大部分区域政策旨在支持特定区域的发展,属于一般支持性的区域政策。帮扶性政策则指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以及对口支援等。

区域政策的主要功能

解决某些区域问题

区域问题通常包括落后病、萧条病和膨胀病三种(陈宣庆等),解决这些区域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区域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国家大力推行经济区建设,实行‘一区一策’,出台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范恒山)发挥这种功能的区域政策主要属于第二层次,即具体的政策。张可云指出区域政策要致力于解决区域问题和协调区域利益矛盾,并指出中国未来的区域政策框架包括区域分工政策、区域布局政策、特殊问题区域政策、区域管理和调控政策。

针对问题区域的政策对地方会产生正负两种方向不同的激励。其中,正面激励是指激励问题区域的地方政府尽快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跟上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尤其是在萧条区域和膨胀区域,中央的扶植政策较为容易实现正面的效果;负面激励是指地方努力争取成为问题区域,以便获得中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这种现象容易发生在国家的区域援助政策过程中,如在国家的扶贫政策过程中,出现过个别地方不愿意摘掉贫困县“帽子”的现象。在国家的对口支援政策过程中,也出现了受援方对支援方产生依赖心理,难以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的问题。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区域政策是“中央政府为调整地区间发展状态、差异和分布,促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而制定的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施加影响的政策和措施。”(刘玉)区域政策被中央政府当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魏后凯等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要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除了进一步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外,还应按照主体功能区和关键问题区分两种类型区,实行差别化的国家区域调控政策和国家区域援助政策。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区域   政策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