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实现攻坚克难的艰巨任务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同步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有大智慧,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有大转变,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有大定力,才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经济发展深度转型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领导干部是关键。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落到实处,适应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诉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发扬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做观念变革的先行者、社会发展的谋划者、建设力量的组织者、实际工作的示范者。
担当观念转变的先行责任
思想观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保证。领导干部适应形势发展和群众诉求的需要,树立与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摒弃与新形势下的发展理念、发展内涵不相符的陈旧思想观念,树立发展新观念。
转变权大于法的执政理念。作为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的领导干部,更应该严格守法,依法执政。一是遵纪守法,克己奉公。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尤其要懂法守法、秉公克己,彻底摒弃权大于法的思维,从思想上筑起防止徇私枉法、违法行权的钢铁长城。二是遵守党纪,严守党风。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排头兵,而党规党纪就是不可违反的“军纪”。全面从严治党就是用铁的纪律严格约束、严肃惩处,形成依法治国、依纪治党的执政氛围,在思想和实践上高标准要求自己,形成严守党纪的模范效应。三是摒弃官僚主义作风,严格依法执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就是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筑牢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掌权用权贴近实际,依法执法服务群众,坚决克服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摸实情、讲真话、干实事。
转变重视速度忽视质量的发展理念。随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一味追求发展速度已不可行,经济发展需要向质量进军。一是改变“唯GDP论”的发展理念。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指标,忽略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虽然带来了“金山银山”,却丢失了“绿水青山”,致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大打折扣。二是改变忽视综合平衡的发展理念。一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建设不够均衡,农民生活改善不明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差距拉大的现象。为此,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树立推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的理念,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三是改变忽视环境与资源的理念。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不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转变投资驱动的市场理念。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逐步成长为亚洲最大的投资市场,投资驱动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以往投资驱动的传统带动作用正在消失,需要转变投资理念,尤其是要把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理念转变到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理念上来。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提高知识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能力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要把创新驱动放到引领新常态的首要地位,坚持经济发展由创新推动,积极培养人才,力促自主创新。二是减少对财政拨款依赖性,增强经济独立性。要鼓励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自主盈收,增强经济自主性。三是活跃民间市场,发展第三产业。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推出政策鼓励第三产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扶持自主创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担当科学发展的规划责任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同步进行,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特点。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制定好适合本地区本领域本行业本单位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发展规划统一思想认识,引领群众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团结奋斗。
规划弥补市场失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但市场本身的局限性仍然明显,需要进行正确的规划和调控。一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敏锐的经济嗅觉,把好经济发展脉络,将规划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资源配置手段,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引领公共事务治理规划。我国“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教育、科技、环境、人民生活等公共事务指标的制定和实现极其重要。领导干部应抓住规划导向,引领公共事务发展。三是增强规划的预测性和约束性。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社会资源配置具有约束、引导和导向作用,要增强规划的预测性和约束性,抓住发展规律,制定适合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
规划引导地方职能转型。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要深刻理解中央规划引导地方职能转型的各项政策。一是地方规划应与中央目标相容。改革开放以来,五年规划的制定权和实施权逐步下放,更需要各地在制定地方规划保持自主性的同时,与中央保持目标一致性。二是依照自身特点量身规划。各地要把握自身发展特点,坚定发展动机和决心,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力促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强化规划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功能。各级干部在领导制定相关规划时,也要先下后上,严格审批程序,规划要着力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向公共服务转变。
规划应具有总体性和长远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正确处理重点和全面的关系,既解决当下问题又立足长远发展。一是规划应涵盖“五位一体”的全部内容。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应着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内容,以整体性思维和战略性眼光着眼未来发展。二是正确处理中期和长期的关系。科学发展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当前与长远、中期和长期的关系,不能只看眼前,不顾未来,要坚定长远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努力。三是规划制定应遵循客观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制定规划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以客观实际为转移,既适应地区发展要求,又保证规划合理布局。